李傕的读音考辨:一个被误读千年的东汉军阀之名
2025-07-15 16:31:27

东汉末年,董卓旧部李傕郭汜西凉铁骑攻破长安,将汉献帝挟持至军营,这一历史事件在《三国志》与《后汉书》中均有详细记载。然而,这位搅动风云的军阀之名,其读音却长期存在争议——是“李傕(què)”还是“李傕(jué)”?这场跨越千年的读音之争,实则暗含汉字演变与历史语境的深层密码。

一、字源考据:从“傕”字双音到历史定谳

“傕”字在《说文解字》中未载,其字形由“亻”(人)与“雀”组合而成,本义与鸟类无关,而是专用于人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及《通用规范汉字表》,“傕”为三级汉字,标注读音为“què”与“jué”,并明确说明:读“què”时为姓氏,读“jué”时专指东汉人物李傕。

这一区分并非现代编纂者的臆断,而是基于历史用例的严谨考证。唐代《元和姓纂》记载“傕姓出自西域”,印证其作为姓氏的“què”音;而《三国志·董卓传》中“李傕、郭汜等将兵数万人”的记载,则通过历史语境锁定了人名读音。正如语言学家王力所言:“专名读音需遵循‘名从主人’原则,即以历史人物自用或同时代文献记载为准。”

二、文献互证:从史书到小说的读音传承

在正史层面,《后汉书·献帝纪》明确记载:“(兴平二年)六月,李傕、郭汜复相攻,烧长安城。”此处虽未标注读音,但历代学者注疏均采用“jué”音。宋代《资治通鉴音注》更直言:“傕,古岳切,音决。”清代《三国志集解》引钱大昕考据:“傕与‘决’同源,取‘决断’之意,故读jué。”

文学作品中,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十三回以“李傕、郭汜大交兵”为题,虽未标注拼音,但明代刻本旁注多采用“决”字同音替代,暗示其读音为“jué”。这种传承在清代毛宗岗评本中进一步固化,其批注“李傕(jué)之乱”成为后世通俗读物的标准范式。

三、读音争议:方言影响与学术纠偏

尽管主流学术界已达成“李傕(jué)”的共识,但民间误读仍广泛存在。这一现象源于三方面原因:

字形误导:“傕”字右部为“雀”,易使人联想到“què”音,导致“望形生音”的错误;

方言影响:部分地区方言中“jué”与“què”发音相近,加剧了混淆;

现代工具书滞后:早期《新华字典》未收录“傕”字,读者只能通过“雀”类推,进一步固化误读。

针对这一问题,2013年《通用规范汉字表》明确将“傕”字列入三级字表,并标注“jué(人名用字)”的规范读音。教育部2021年发布的《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亦将“李傕”作为历史人名读音的典型案例,要求测试者掌握“jué”的正确发音。

四、文化隐喻:读音背后的历史身份认同

李傕读音的确定,不仅关乎语言规范,更涉及历史人物的身份重构。作为董卓余党,李傕在正史中被贬为“乱臣贼子”,其名读音的标准化过程,实则是后世对历史记忆的筛选与固化。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评价:“李傕、郭汜之徒,虽挟天子,终为贼臣,其名读若‘决’,正喻其行事决绝而无君父之义。”这种将读音与道德评判挂钩的现象,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名实相副”的深层思维。

五、现代启示:从读音纠偏到文化传承

在数字化时代,李傕读音的规范面临新挑战。某热门三国题材手游曾因将“李傕”标注为“què”音引发玩家争议,最终依据《通用规范汉字表》修正为“jué”。这一事件揭示:历史人名的读音不仅是语言问题,更是文化传播的细节工程。

从敦煌残卷中的“李傕(jué)军令”到网络直播中的“三国知识科普”,正确读音的传承需要学术界、教育界与传媒的共同努力。正如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所言:“每个汉字的读音都是文化基因的载体,纠正一个误读,就是修复一段历史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石邑公主:隐匿于历史迷雾中的汉家公主

  在汉武帝刘彻的众多子女中,有这样一位公主,她的名字未载于《史记》《汉书》正史,却在唐代学者的考据中留下模糊身影;她的生平事迹寥寥无几,却因石邑这一封地引发后世诸多猜测。她,便是石邑公主——一位被历史长河冲刷得近乎透明的皇室成员。  身份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