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峻与孙綝之父:东吴宗室权力漩涡中的父辈身影
2025-09-19 14:57:07

在三国东吴的权力棋局中,孙峻孙綝这对堂兄弟以铁血手段掀起腥风血雨,而他们的父亲孙恭与孙绰,虽未直接执掌权柄,却因宗室血脉与家族传承,成为理解这段历史的关键注脚。作为孙坚之弟孙静的孙辈,孙恭与孙绰的命运轨迹,既折射出东吴宗室内部的权力博弈,也暗含了家族兴衰的必然逻辑。

一、宗室血脉:从孙静到孙暠的家族根基

孙峻与孙綝的家族谱系可追溯至东吴开国元勋孙静。作为孙坚的胞弟,孙静在孙策平定江东时立下战功,却因“性恬淡,耻于争功”而选择退居乡里。其长子孙暠虽未继承父志,却在东吴政权中占据重要地位——孙暠的第三子孙恭,正是孙峻之父;长子孙绰,则是孙綝之父。这一家族分支虽未跻身权力核心,却凭借宗室身份与军事背景,在东吴政坛保持影响力。

孙暠的军事履历为家族奠定基础。他曾任定武中郎将,统领地方部队,其子孙恭与孙绰亦继承武职传统。孙恭官至散骑侍郎,虽无显赫战功,却因贴近权力中枢而积累人脉;孙绰则担任安民都尉,负责地方治安,其治下的富春地区成为孙氏宗族的重要据点。这种“文武兼备”的家族培养模式,为孙峻与孙綝的崛起埋下伏笔。

二、父辈沉默:权力真空中的家族抉择

孙权晚年,东吴政坛陷入“主少国疑”的困境。252年孙权病逝前,将太子孙亮托付给诸葛恪、孙峻等五人辅政。此时,孙恭与孙绰作为宗室长辈,却未进入辅政名单,反映出两大现实:

能力局限:孙恭虽精明强干,但缺乏独当一面的政治经验;孙绰则以地方治理见长,未展现统筹全局的才能。

血缘疏离:孙峻与孙綝属于孙静的曾孙辈,与孙权直系血缘较远,在“嫡庶有别”的宗法制度下难以获得信任。

这种权力真空为孙峻与孙綝提供了机会。253年,孙峻联合孙亮发动政变,诛杀诸葛恪并灭其三族,随后升任丞相、大将军,彻底掌控朝政。此时,孙恭已去世多年,其子孙峻的崛起,本质是对父辈政治失意的补偿性反弹。而孙绰虽在世,却因儿子孙綝的权势膨胀被迫隐退——256年孙峻病逝前,将权力托付给堂弟孙綝,而非父亲孙绰,这一决定彻底切断了父辈与权力核心的联系。

三、家族代价:权力狂欢后的宗族清算

孙峻与孙綝的专权,最终将整个家族拖入深渊。孙峻掌权期间,大肆诛杀异己,甚至因私怨处死全公主孙鲁育,引发朝野不满;孙綝则更进一步,废黜孙亮、迎立孙休,试图建立“孙氏宗室独裁”。然而,这种极端行为触碰了东吴统治的底线:

孙休的反击:258年,孙休联合张布、丁奉发动政变,将孙綝处死并夷灭三族。

宗族除名:孙休为彻底清除孙峻、孙綝的影响,下诏将其从族谱中除名,改称“故峻”“故綝”,并刨开孙峻坟墓,没收印绶,削薄棺椁重新安葬。

这场清算中,孙恭与孙绰虽已去世,却因子孙的罪行遭受连带羞辱。孙峻的姐姐孙氏(嫁全尚)、妹妹孙氏(嫁朱损)均被牵连处死,全族几乎灭绝。这种“父债子偿”的逻辑,实则是东吴统治者对宗室权力失控的终极惩罚。

四、历史回响:宗室政治的双重困境

孙峻与孙綝的悲剧,本质是东吴宗室政治的缩影。其父辈孙恭与孙绰的沉默,既是对家族能力的清醒认知,也是对权力风险的主动规避。然而,在“强者生存”的三国乱世,这种保守策略反而催生了子孙的极端反扑:

能力断层:孙恭与孙绰未能培养具备政治智慧的接班人,导致孙峻、孙綝缺乏制衡手段。

道德缺失:为巩固权力,孙峻、孙綝不惜屠杀宗亲,彻底背离了孙氏“以义取天下”的立国之本。

东吴的灭亡,与这种宗室内部的自相残杀密不可分。当孙休处死孙綝时,东吴已失去与曹魏、蜀汉抗衡的实力,最终在280年被西晋所灭。孙恭与孙绰的沉默,虽未直接导致家族覆灭,却为这场历史悲剧埋下了最深的伏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皇权阴影下的血色悲歌:高湛与高孝琬的权力绞杀

  在北齐王朝的权力漩涡中,武成帝高湛与河间王高孝琬的叔侄对决,堪称中国历史上最触目惊心的皇室相残案例之一。这场悲剧以高湛的暴虐与高孝琬的惨死为注脚,深刻揭示了封建皇权对人性的异化与扭曲。  一、权力焦虑:高湛的猜忌与暴虐  高湛的统治始终笼罩在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