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为何要口含七粒米?只为吓退司马懿?
2024-10-28 10:15:50

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是一位智勇双全、深谋远虑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传奇故事至今仍被广泛传颂。而在他逝世后,一个特别的细节——口含七粒米,引起了后世无数人的好奇与猜测。这一行为背后究竟有何深意?是否真的只是为了吓退司马懿

诸葛亮逝世与口含七粒米的传说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病逝于五丈原。据《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描述,诸葛亮在临终前作出了一个奇特的安排:他命人在自己死后往口中放入七粒米,并切记不能立即办理后事,必须回到蜀国之后再简单办理丧事。这一举动不仅令人费解,更在后来成为了蜀汉与曹魏之间的一段传奇。

口含七粒米的深层含义

天象学说的运用

在古代,人们普遍相信天象与人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诸葛亮深知司马懿精通观星术,能通过观察天象判断人事。他死后,如果天上的将星陨落,司马懿就能判断出诸葛亮已死,这将对蜀汉军队造成不利。因此,诸葛亮通过口含七粒米,象征自己仍在进食,保持将星不坠,以此迷惑司马懿,争取时间让蜀军安全撤退。

古代丧葬习俗的体现

在中国古代,人死后口含物品是一种常见的丧葬习俗,称为“饭含”。不同身份的人死后口含的物品有所不同,以体现其生前的地位和等级。根据《白虎通》的记载,天子含玉,诸侯含珠,大夫含米,士含贝。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口含米粒符合其士大夫的身份。而七粒米的选择,或许与古代对七这一数字的神秘信仰有关,如七月鬼节、七七四十九天的超度等。

诸葛亮个人的智谋与算计

诸葛亮一生谨慎,善于算计。他临终前的这一安排,不仅体现了他的智谋,更显示了他对司马懿心理的精准把握。他知道司马懿一定会通过观星来判断自己的生死,因此故意留下这个谜团,让司马懿无法判断真实情况,从而起到威慑和拖延的作用。

吓退司马懿的成效

诸葛亮的这一计谋果然奏效。司马懿在得知诸葛亮逝世后,通过观察天象并未发现将星陨落,心中疑虑重重,不敢贸然追击。直到蜀军已安全撤退,司马懿才意识到中了诸葛亮的计。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诸葛亮的智谋,更彰显了他在生死关头仍能冷静算计、运筹帷幄的非凡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季历的三个儿子:西周王朝崛起的关键血脉

  季历作为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幼子,其家族通过三代人的努力奠定了西周王朝的根基。季历的三个儿子——姬昌(周文王)、姬鲜(管叔鲜)与姬度(蔡叔度),不仅在周族崛起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更深刻影响了商周交替的历史进程。  一、嫡长子姬昌:西周王朝的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