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之“笑里藏刀”:暗藏玄机的谋略智慧
2025-04-22 10:55:26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宝库中,《三十六计》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蕴含着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的智慧结晶。其中,“笑里藏刀”这一计谋,以其独特的策略性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计谋溯源:历史典故与文化根基

“笑里藏刀”一词最早出自唐朝白居易的诗作《天可度》,“笑中有刀潜杀人”,本是白居易对唐高宗宠臣李义府为人的评价。《旧唐书》记载:“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偏忌阴贼。既处要权,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李义府表面和气、内心阴险狡猾,凭借这种两面派的做法在官场中步步高升,却也落得个奸臣的恶名。

在军事领域,《孙子兵法·行军》篇中也有相关体现:“使者谦卑而加紧备战,攻击在即;……使者无约定而请和,别有企图。”这表明在军事行动中,用友好的态度和伪装的手段来麻痹、接近敌人,使其放松警戒后,再一举予以消灭的策略古已有之。

计谋解析:刚中柔外的策略精髓

“笑里藏刀”在《三十六计》中的原文为:“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其核心要义在于表面上做出使敌人深信不疑的姿态,让敌人麻痹大意、丧失警惕;暗地里则另有图谋,做好充分的准备,待时机成熟,迅速果断地采取行动,使敌人来不及应变。

“笑”是这一计谋的表象,即“柔”的部分。它要求施计者能够以温和、友善、谦恭的态度示人,用真诚的外表去迷惑对方,让对方放下防备之心。比如,在商业谈判中,一方可能会表现得极为热情、诚恳,对对方的需求和利益表示出极大的关注,让对方误以为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

“刀”则是这一计谋的实质,即“刚”的部分。它代表着施计者隐藏的真实意图和强大的实力,这种实力可以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人口规模等硬实力,也可以是政治影响力、信仰号召力、文化感召力等软实力。当“笑”成功地麻痹了对方后,“刀”就会迅速出鞘,给予对方致命一击。

公孙鞅轻取崤山

战国时期,公孙鞅(商鞅)为了夺取崤山一带,精心策划了一场“笑里藏刀”的计谋。他先摆宴款待公子行,在宴会上表现得极为热情友好,让公子行放松了警惕。公子行兴冲冲入席,还未坐定,忽听一声号令,公孙鞅埋伏的士兵从四面包围过来,公子行和三百随从反应不及,全部被擒。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骗开吴城城门,占领吴城。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秦国凭借此计,不费吹灰之力就轻取崤山一带。

运用要点:权变思想与分寸把握

运用“笑里藏刀”这一计谋,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过人的胆识和定力,同时还要掌握好“笑”与“刀”的分寸。

敏锐的洞察力是运用此计的前提。在政治和军事斗争领域,局势往往错综复杂,事物本质往往隐藏至深。只有具备透过表象看清楚事物本质的能力,才能识破对方的迷惑,找准时机运用“笑里藏刀”之计。

过人的胆识和定力是运用此计的保障。一旦运用了“笑里藏刀”之计,就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必须要能将“笑”坚持到底。因为在营造条件的时期内,往往会经历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矛盾,甚至是折磨与考验。这就要求运用该计之人,必须能够在营造条件期间,始终坚定不移、坚韧不拔、毫不退缩,在各种风险考验面前展现出过人的胆识和定力。

掌握好“笑”与“刀”的分寸是运用此计的关键。“笑”要自然、真实,不能过于做作,否则会引起对方的怀疑。如果“笑”的程度不够,就无法让对方放松警惕;如果“笑”得太过,又可能会让对方察觉到异样。“刀”一旦出鞘,就要迅速果断,使敌人不及应变。同时,“刀”的实力也要足够强大,否则“柔”就只是软弱,毫无意义可言。

“笑里藏刀”作为一种古老而智慧的计谋,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策略手段,更是一种对人性和心理的深刻洞察。在当今社会,虽然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笑里藏刀”所蕴含的智慧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这一计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李漼:盛世余晖下的末路昏君

  唐懿宗李漼(833-873)的统治,恰似一曲王朝衰亡的挽歌。作为唐朝第十八位皇帝,他在位十四年间,将大中之治的成果消耗殆尽,将帝国推向深渊。历史评价中的昏庸无道骄奢淫逸并非空穴来风,其统治特征可从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社会动荡三个维度得以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