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循:晋朝名臣的治世之道与礼学传承
2025-11-05 17:13:36

两晋之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走出一位以政绩与礼学并重的名臣——贺循。他出身东汉庆氏礼学世家,自幼承袭家学,以“德量邃茂,才鉴清远”著称,在动荡的东晋初期,既以实干精神治理地方,又以礼学造诣补正朝廷仪轨,成为那个时代罕见的“循吏”与“儒宗”双重典范。

一、地方治理:以民为本的实干家

贺循的仕途始于地方,历任阳羡县令、武康县令、太子舍人等职,其治理理念以“宽惠”为核心,强调“政在养民”。任武康县令时,他摒弃苛政,注重民生:疏浚河道以利灌溉,整顿赋税以减民负,甚至亲自调解民间纠纷,其“刑政肃穆”的作风被陆机赞为“服膺道素,风操凝峻”。

最显著的政绩当属主持开凿西兴运河。永嘉元年(307年),贺循任会稽内史期间,亲自规划并动员民众开凿了连接山阴郡城与钱塘江的西兴运河。这条全长92里的运河,东起山阴,经柯桥、钱清,西至西兴(今萧山西兴),不仅改善了鉴湖的排灌效率,更将钱塘江与曹娥江连通,形成了纵横交织的水网。运河的开通使山会平原与周边地区的水路联系更为紧密,促进了农业灌溉、渔业养殖和商贸运输的发展,当地百姓因此受益,称其为“富民河”。

二、乱世风骨:守节不仕的忠臣

贺循的忠诚与气节在乱世中尤为突出。太安二年(303年),石冰叛乱攻占扬州,贺循参与讨伐,成功平定叛乱后却闭门谢客,拒绝论功行赏。当右将军陈敏假传诏书,欲以丹阳内史之位拉拢他时,贺循以“脚疾手不能提笔”为由婉拒,甚至服用药物使身体虚弱,以此表明绝不与乱臣同流合污的决心。当时,江东世族多迫于陈敏威势而屈从,唯有贺循坚守原则,其“冰清玉洁”的品格被晋元帝司马睿赞为“世俗表率”。

三、礼学宗师:补正朝廷仪轨

贺循的礼学造诣源于深厚的家学传承。其先祖庆普为汉世《礼》学大家,族高祖庆纯(避讳改贺氏)博学有名,曾祖贺齐为孙吴名将,父贺邵为中书令。这种“文武兼备”的家风,使贺循既通晓军政实务,又深谙礼制经典。

司马睿出镇建业后,贺循被召为军谘祭酒、太常,负责补正朝廷礼仪。他依据经典,对冠礼、丧服、朝会等仪制进行系统整理,解决了东晋初期“礼制废弛”的难题。例如,他参照《周礼》修订了宗庙祭祀的乐舞规格,又结合江南实际调整了士族婚丧的礼仪细节,使东晋朝廷的仪轨既承汉制,又具地方特色。其礼学主张以“经义为本,时宜为用”,被后世称为“贺氏礼学”,对南朝礼制发展影响深远。

四、历史回响:名臣的双重遗产

贺循的政绩与礼学成就,在东晋乃至南朝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政治上,他以实干精神证明了地方官员“养民”的重要性,其开凿的西兴运河在隋唐大运河开通后,成为连接钱塘江与长江的重要水道,促进了江南经济的繁荣。礼学上,他培养了贺道力、贺革等礼学名家,其侄贺琛更成为南朝梁代礼学大师,形成了“会稽贺氏礼学”的学术传统。

贺循的一生,是实干与礼学的完美融合。他以地方治理的政绩赢得民心,以礼学造诣补正朝仪,更以乱世中的气节彰显士人风骨。东晋太兴二年(319年),贺循去世,获赠司空,谥号“穆”。《晋书》评价他“言行以礼,乃时之望,俗之表”,而浙东运河畔的贺墅庙、怀贺亭等遗迹,至今仍在诉说着这位名臣的传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诸葛亮与刘备伐吴:历史迷雾中的战略抉择与权力平衡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后,以替关羽复仇为名,亲率大军东征孙权,史称夷陵之战。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三国格局的走向,更因诸葛亮的态度与刘备的决策成为后世争议的焦点。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从历史真相到文学虚构,诸葛亮是否反对伐吴、刘备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