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流传至今三十六行及他们的“精神领袖”
2021-09-06 11:58:16

  导读: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哪行都有,但这三百六十行,却是个有说道的话题。您知道吗,其实这三百六十行是三十六行总说。清朝的徐珂,在《东方杂志》杂纂部任上,在《清稗类钞·农商类》记载:“三十六行者,种种职业也。就其分工约计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则七十二行;十之则三百六十行。”可见“三百六十行”是由三十六行而来。我想,在古代各行各业的工种类也不会止于三百六十行。如果真的说三十六行,说着不绕嘴,听着也不大气。

  根据《辞海》记载:《清稗类钞》“全书48册。分时令、地理、外交、风俗、工艺、文学等92类,约一万三千五百余条。录自数百种清人笔记,并参考报章记载而成。范围广泛,检查便利,但选录颇为芜杂。”关于这三十六行。宋代的《清波杂志》有述。那么究竟是哪三十六行哪?您听我说,这三十六行是:1、肉肆行、2、宫粉行、3、成衣行、4、玉石行、5、球宝行、6、丝绸行、7、麻行、8、首饰行、9、纸行、10、海味行、11、鲜鱼行、12、文房用具行、13、茶行、14、竹木行、15、酒米行、16、铁器行、17、顾绣行、18、针线行、19、汤店行、20、药肆行、21、扎作行、22、仵作行、23、巫行、24、驿传行、25、陶土行、26、棺木行、27、皮革行、28、故旧行、29、酱料行、30、柴行、31、网罟行、32、花纱行、33、杂耍行、34、彩兴行、35、鼓乐行、36、花果行。

  按徐珂在《清稗类钞·农商类》的说法,三十六行再进行细划,别说七十二行、三百六十行,恐怕还得多。也由此可见,三十六行也好、三百六十行也好都是个虚数。而清朝也有三十六行的说法,清·李渔在《玉搔头》说:“三十六行,行行相妒”。还是这位李渔在《巧团圆·悬标》中又说:“我想三十六行生意,都要出箇招牌,使各处知道”。也就是说,做生意您得挂招牌,做宣传,得让人知道您。行当是论“祖师爷”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精神领袖”,所以有了“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这句话。一个行当供一位祖师爷,但也有几个行当供一位的。您象典当业、算命业、香烛业、蚕业、丝织业、糕点业就是请关老爷的祖师爷,而有的一个行业有好几位祖师爷,比如管仲蚩尤张飞炎帝、鲁班都是盐业的祖师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