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与黄州:情志高远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2023-06-06 13:02:01

王禹偁与黄州:情志高远的故事

王禹偁(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革新的主张对当代和后世都有一定的影响。九岁能文,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初授大理评事、右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惹祸遭贬;接着历任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等职,直言敢谏,效法魏征王珪,前后六次贬官;至祥符八年(1015年)年届六旬,遭谗被贬商州,不久复官至太子宾客;宋真宗即位后,历任滁州、扬州、许州知州,进左司谏、枢密副使;因继母去世而请告假归,居于黄州,自号小坡先生;以文章知名,提出诗文革新主张,不满“太宗文思草草”,提倡“精练”和“兴寄”。那么在黄州期间,王禹偁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王禹偁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此时的王禹偁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打击,身心俱疲。到达黄州后,他便被安置在城内的一座废庙里。废庙久未修葺,屋顶漏水,地面潮湿。废庙周围都是荒地,环境清冷悲凉。面对荒芜的废庙和接连的贬斥,王禹偁没有气馁。他下车之后,便打扫废庙,收拾桌椅,修补屋漏。随后他便在废庙的门前挂上了一块“王团练读书处”的牌子。在此之后,王禹偁便开始了他读书、著述、闲游的生活。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王禹偁并不将之视为困境。相反地,他习惯于在各种环境下保持乐观的心态。他常常在黄州有名的赤壁附近一带的湖泊、山林中散步。在散步时,他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国家,并将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他所散步的地点后来成了闻名遐迩的“黄州赤壁”。

在黄州期间,王禹偁仍心系国家大事。他著作了《谪守睦州刺史薛公元标故吏欲予丐一死及移拜给事中以外的制书》、《便宜一十八事·拟下升六事》、《竹旨》等政治论文和经济论文,还撰写了《三逐慵闲分卷序》、《历代史氏序》、《肥时节录序》、《墨记序》等一批文学作品。这些著作在后世有着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王禹偁在黄州的生活虽然清苦,但他从未忘记帮助他人。他延医诊病,教书育人,还帮助当地的农夫们排忧解难。当地的农夫们非常感激他,称他为“贤太守”。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王禹偁在黄州任上逝世,享年55岁。他的去世引起了当地人民的哀悼。人们为他送葬时,从废庙一直绵延至街巷口,披麻戴孝者逾千人。皇帝闻知后亦感伤不已,诏令他最小的儿子王汾袭封了团练副使的官职。

王禹偁在黄州期间的生活虽然历经贬斥和困境,但他仍然保持了乐观的心态和情志高远的精神。他在黄州的生活和事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至今在黄州城内的赤壁山麓和市区东南的蟠龙山腰,仍有一座精巧的庭院和一道高大的墓碑,这是后人为纪念这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而建的纪念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李子通与伍云召:乱世中的风云际会

  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之中,英雄豪杰辈出,各方势力纷争不断。李子通与伍云召,这两位人物虽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却因时代的动荡产生了交集,共同谱写了一段传奇故事。  一、李子通:农民起义领袖的崛起与兴衰  李子通,东海郡丞县(今山东省峄县)人,出身贫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