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黄雀行:曹植的田园诗篇赏析
2024-01-09 11:55:12

  《田野黄雀行》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被誉为田园诗的瑰宝。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田园风光画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原文:

  野田黄雀行,啄食我禾黍。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岁晚民贫,吏人富且昌。

  此言乃可信,此情难可量。

  愿言多稌黍,无以充我肠。

  注释:

  1. 野田:指田野、农田。

  2. 黄雀:一种小鸟,这里用来象征剥削农民的官僚贵族。

  3. 禾黍:泛指农作物,这里特指粮食。

  4. 百罹:百般苦难、磨难。

  5. 功德:功劳和德行。

  6. 事农桑:从事农业劳动。

  7. 岁晚:年底,这里指一年的收成季节。

  8. 吏人:官吏,指那些剥削农民的官僚贵族。

  9. 稌黍:泛指农作物,这里特指粮食。

  赏析:

  《田野黄雀行》以田野中的黄雀啄食禾黍为引子,通过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农民的困苦生活。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农民命运的同情。

  首句“野田黄雀行,啄食我禾黍”,通过对黄雀啄食禾黍的描绘,展现了田野中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这种景象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喜悦,反而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因为黄雀所啄食的禾黍正是农民辛勤劳作的成果,而他们却无法享受到这些成果。

  接下来的诗句“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诗人出生在一个官僚世家,本应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却遭遇了种种苦难。这使他对当时的社会制度产生了质疑,对农民的命运产生了同情。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比“岁晚民贫,吏人富且昌”的现实,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这里的“吏人”指的是那些剥削农民的官僚贵族,他们过着奢侈的生活,而农民却在贫苦中度日。这种现象让诗人感到愤慨,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最后一句“愿言多稌黍,无以充我肠”,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他希望农民能够丰收,过上好日子,但现实却是残酷的。这句诗句既是对农民的祝福,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控诉。

  总之,《田野黄雀行》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田园诗篇。它通过生动的描绘和鲜明的对比,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农民的困苦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现实的重要窗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李子通与伍云召:乱世中的风云际会

  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之中,英雄豪杰辈出,各方势力纷争不断。李子通与伍云召,这两位人物虽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却因时代的动荡产生了交集,共同谱写了一段传奇故事。  一、李子通:农民起义领袖的崛起与兴衰  李子通,东海郡丞县(今山东省峄县)人,出身贫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