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耿于怀:一句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
2024-08-15 11:22:46

“耿耿于怀”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心中有事难以忘怀,牵挂在心,不能释然。这个成语的出处和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历史文献和经典著作。

“耿耿于怀”最早出自《诗经·邶风·柏舟》。在这篇诗中,“耿耿”形容的是心中的不安和忧虑,诗人用“耿耿”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个人境遇的不满。这种内心的牵挂和不安,正是“耿耿于怀”这一成语的核心含义。

此外,《三国演义》中也有对“耿耿于怀”这一成语的运用。在第五十七回中,孙权刘备占据荆州而不还,心中气愤不已,形容为“耿耿于怀”。这里,“耿耿于怀”描述的是孙权对刘备的怨恨和不满,心事重重,难以忘怀。

“耿耿于怀”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也多有运用,它表达的是一种无法释怀的情感,无论是因为怨恨、忧愁、还是思念,都深深地烙印在心中,难以抹去。这种情感可以是私人的,也可以是关乎国家大事的,其共同点在于对心灵的持续影响和对思绪的不断纠缠。

在现代汉语中,“耿耿于怀”依然被广泛使用,它既可以用来形容个人的情感经历,也可以用来描述对于历史事件或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关注。这个成语提醒我们,有些事情虽然随时间流逝,但其中的情感和意义却可能长时间留在人的心中,成为一生的牵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李子通与伍云召:乱世中的风云际会

  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之中,英雄豪杰辈出,各方势力纷争不断。李子通与伍云召,这两位人物虽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却因时代的动荡产生了交集,共同谱写了一段传奇故事。  一、李子通:农民起义领袖的崛起与兴衰  李子通,东海郡丞县(今山东省峄县)人,出身贫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