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晚年之误:何以致后世批判
2025-03-17 15:56:56

孙权,作为东吴的开国皇帝,其一生功过参半,尤其在晚年时期,他的一系列决策和行为引发了后世的广泛批判。那么,孙权晚年到底犯下了哪些错误,以至于落得如此评价呢?

一、固执己见,不听忠言

孙权晚年变得固执己见,不再像年轻时那样乐于听取大臣的建议。对于不合意的劝谏,他往往置若罔闻,甚至对进谏的大臣进行惩罚。这种独断专行的作风,使得许多大臣不敢再直言进谏,朝堂之上逐渐形成了“一言堂”的局面。这种闭塞言路的做法,无疑削弱了东吴的决策能力,也为后来的朝政混乱埋下了伏笔。

二、沉迷享乐,挥霍无度

孙权晚年沉迷于享乐,不顾百姓疾苦,大肆挥霍国家财富。他修建豪华宫殿,广纳美女,生活奢侈至极。这种行为不仅引起了百姓的不满和抗议,也严重损害了东吴的国力和民心。在乱世之中,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如此挥霍无度,无疑是对国家未来的极大不负责任。

三、立嗣不定,朝政混乱

孙权在立太子之事上犹豫不决,废杀太子和多个儿子,导致朝政陷入混乱。他先是立长子孙登为太子,但孙登早逝后,他又在儿子们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引发了“二宫之争”。这场长达数年的储位之争,使得东吴朝政动荡不安,许多大臣因此丧命,东吴的国力也因此大受损伤。

四、用人不当,朝局动荡

孙权晚年用人不当,导致朝局动荡不安。他偏听偏信,将国家大事托付给并不称职的臣子。例如,他曾将大权交给诸葛恪,但诸葛恪刚愎自用,引发吴国动乱。这种用人不当的做法,使得东吴的朝政更加混乱,也为后来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五、猜忌多疑,残害忠良

孙权晚年猜忌多疑,对大臣们充满不信任。他听信谗言,残害了许多忠良之臣。例如,一代名将陆逊就因多次劝阻孙权而惹怒了他,最终被孙权多次责骂,忧郁而死。这种残害忠良的做法,不仅让东吴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人才,也让朝臣们人心惶惶,不敢再为东吴效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袁绍之败:谋士自叹无活路,究竟差劲至何境?

  在东汉末年的乱世纷争中,袁绍曾是一位声名显赫的诸侯,其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然而,这位一度被视为天下霸主的袁绍,最终却落得个兵败如山倒、谋士自叹无活路的下场。那么,袁绍到底差劲到了什么地步,以至于他的谋士都感到绝望呢?  一、刚愎自用,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