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政治与文学的双重丰碑
2025-11-05 15:18:49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作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他在政治与文学领域均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其成就与作为深刻影响了南宋乃至后世的文化与政治格局。

一、政治领域:刚正不阿的爱国者

(一)力主抗战,反对屈膝

杨万里身处南宋偏安一隅、山河破碎的时代,始终以坚定的立场力主抗战,反对与金国屈膝议和。他在进奏皇帝的诸多“书”“策”“札子”中,痛陈国家利病,力排投降之误。面对中原沦丧、半壁江山的局面,他尖锐指出:“为天下国家者不能不忘于敌,天下之忧,复有大于此者乎!”(《千虑策·国势上》)这种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驱使他不断上书言事,提醒统治者时刻不忘备敌谋敌、御敌制胜。

在军事策略上,杨万里主张积极慎重、稳步进取。他既批评孝宗经过符离之败后“前日之勇一变而为怯,前日之锐一变而为钝”,又坚决反对轻易用兵、盲目冒进,提出“守而取”的策略,主张先充实国力,再图恢复,以求最终胜利。这种务实且具有前瞻性的军事思想,在南宋朝廷的军事决策中显得尤为可贵。

(二)心系民生,关注民瘼

杨万里深知国家命运系于人民,他指斥官吏敲骨吸髓地压榨百姓,激起人民的仇恨与反抗。因此,他多次提醒统治者要节财用、薄赋敛、结民心,认为“民富而后邦宁,兴国之计,就在于此”(《转对札子》)。

在地方任职期间,杨万里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一理念。例如,他担任隆兴府奉新知县时,发现牢中关满了交不起租税的百姓,而官署府库却依然空虚,便知是官吏盘剥所致。于是,他下令释放所有囚犯,禁止扰民,并通知百姓只需缴纳官定税赋额度,放宽期限。这一举措迅速赢得了百姓的信任与支持,不出一月,欠税全部交清,当地风化大变,政绩斐然。

(三)刚正敢言,不畏权贵

杨万里为人清直,个性刚褊,在朝中以刚正敢言著称。他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即便面对权贵也毫不退缩。权臣韩侂胄当朝时,为抬高声望,网罗名士,拉拢杨万里为其撰写《南园记》,并许以中书省、门下省的高位。杨万里对此深感忧愤,毅然拒绝,并直言:“官可弃,记不可作也!”这种不畏权势、坚守原则的精神,使他在南宋朝廷中树立了正直清廉的形象。

二、文学领域:独树一帜的诚斋体创始人

(一)自成一派,创新诗风

杨万里早年学江西诗派,后转益多师,学陈师道之五律、王安石之七绝,又学晚唐诗,最终别转一路,自成一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诚斋体”。他的诗风以新、奇、活、快、风趣幽默著称,流转圆美,活泼刺底,深受后人喜爱。

诚斋体的形成,源于杨万里对诗歌创作的独特追求。他立志要超出前辈,不肯傍人篱下、随人脚跟。他说:“传宗传派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黄(黄庭坚)陈(陈师道)篱下休安脚,陶(陶渊明)谢(谢灵运)行前更出头。”(《跋徐恭仲省干近诗》)正是这种开拓创新精神,使他在诗歌创作中不断突破传统束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杨万里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抒写爱国忧时情怀的篇章,也有描绘自然风物的佳作;既有反映农民生活的诗篇,也有吟咏江风山月的写景抒情作品。

在爱国忧时诗方面,杨万里留下了大量深沉愤郁、含蓄不露的诗篇。他充任金国贺正旦使的接伴使时,往来江淮之间,亲眼目睹沦丧于金国的宋朝大好河山和中原遗民父老,心中郁满国家残破的巨大耻辱和悲愤。如著名的《初入淮河四绝句》:“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这首诗以淮河为界,抒发了诗人对中原沦陷的悲痛与无奈。

在反映农民生活方面,杨万里同样有着深刻的洞察与细腻的描绘。他的《悯农》《农家叹》《秋雨叹》等诗篇,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艰辛与疾苦;而《插秧歌》则生动地展现了农民劳动的欢乐与场景,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三)语言通俗,自然活泼

杨万里十分注意学习民歌的优点,大量汲取生动清新的口语入诗,往往“假辞谚语,冲口而来”(蒋鸿翔《寒塘诗话》),因而形成通俗浅近、自然活泼的语言特色。他的诗歌语言平易近人,易于理解,却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情感。例如,《闲居初夏午睡起》中的“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初夏时节的闲适生活,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诸葛亮与刘备伐吴:历史迷雾中的战略抉择与权力平衡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后,以替关羽复仇为名,亲率大军东征孙权,史称夷陵之战。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三国格局的走向,更因诸葛亮的态度与刘备的决策成为后世争议的焦点。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从历史真相到文学虚构,诸葛亮是否反对伐吴、刘备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