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大的造反借口“清君侧”
2019-02-13 10:43:23

  “清君侧”这是一个地方势力反抗中央政权时最常用到的借口。历史上最出名的“清君侧”当属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和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说是“清君侧”实际上就是给自己造反制造一个有利的借口,借着所谓清除皇帝身边的佞臣,而起兵造反。而正常情况下这些所以的“佞臣”实际上都没有多大的过错,只不过是他们的一些有利于加强皇权的主张损害了这些地方势力的利益。

image.png

  恩师晁错,出谋划策

  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清君侧”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七王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央政府与地方藩王的权力之争,而引发这场叛乱的导火索则是当时汉景帝采纳了他的老师晁错的《削藩策》。

  晁错在汉文帝时期就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等职位。到了汉景帝继位后,对于这个老师可谓是言听计从,再加上晁错确实也是一个可用之才,很快晁错就升至御史大夫,得到重用的晁错提出了多项改变措施。其中在经济上“重农抑商”,主张纳粟受爵,增加农业生产。边境问题上,提出了“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募民实边有效的抵御了匈奴的抢掠。政治上面对日渐强大的地方藩王,向汉景帝提出了《削藩策》,意在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可以说在七王之乱前,晁错可谓是位极人臣,受尽恩宠。可惜这样的君臣、师生的快乐时光很快就被打破了。

image.png

  《削藩策》一出,诸王动荡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晁错向汉景帝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同样对于地方藩王势力畏惧的汉景帝采纳了晁错这一《削藩策》。下诏令: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诸侯哗然,都强烈反对,憎恨晁错。本就有反叛之心的吴王刘濞联合了楚王在内的六位诸侯王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由于吴王刘濞早有预谋,所以七国军队在叛乱之初进展顺利。

image.png

  弃车保帅,为平息诸王之怒下令腰斩晁错

  面对着来势汹汹的七国叛军,汉景帝不知所措。当晁错提出的“御驾亲征”后,汉景帝迟疑不决,而后袁盎又提出的“弃车保帅”,指出诛杀晁错,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以换取他们退兵。汉景帝最终选择了保全自己,下令腰斩晁错于东市。然而晁错的死并没有换来七国的退兵,反倒是让七国以为汉景帝软弱可欺,便更加肆无忌惮。吴王刘濞更是自称东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

  刘濞的称帝最终让汉景帝下定决心出兵平叛,随后派出太尉周亚夫抵御吴楚联军,派曲周侯郦寄领兵攻打赵国、栾布攻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的动向。最终在周亚夫、窦婴、梁王等人的重压之下,七国叛乱得以平息。

  所谓伴君如伴虎,前一秒晁错还是恩师,下一秒就成了平息叛军怒气的牺牲品。关键这位恩师的死还不得其所,最终还是要靠大军去平息这场叛乱,晁错真是死得冤枉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