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对该制度不屑一顾 为何他的儿子还要使用呢

  还不知道:曹丕为何要用九品中正制呢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汉代,朝廷从下层提拔人才才出任官职,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宫位的人比较少见。而察举则是更为重要的选拔途径。察举科目有很多,例如“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等,察举的方式,就是州郡的长官,按照州郡人口规模,根据每科不同的要求,每年推荐数名到数十名人才(人口少的地方则数年推荐一个)。朝廷考察过这些“孝廉”、“茂才”等人才后,再根据能力给予合适的官职。

  汉献帝时由于连年战乱,朝廷已经失去了最基本的统治力。连皇帝都颠沛流离,终日逃亡,更别说大臣了。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察举和征辟都玩不转了。曹操在建立自己势力的时候,广纳人才,组建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宫僚班子。这套班子可谓是龙蛇混杂,什么路子的人都有:有像荀彧这样的大族名士,也有像曹仁夏侯惇等曹操的亲戚有像于禁这样从军队下层提拔上来的军官,也有不少像张郃徐晃这种来自敌营的“叛将”。这样的班子,在战乱年代,自然是没问题的。反正谁来都不拒绝,谁来我都接受。但是,到了曹丕这一代,就不能再用曹操那一套了。天下大势趋向安定,社会的流动性不如曹操时代那么大,就需要建立一套常态化的官员选拔制度 ,保证有志之士都能做官。就在这种情况下陈群九品中正制应运而生。

  公元220年(黄初元年)九品中正制被正式提出。九品官人法规定,政府在每个州郡设置中正官,地区人才需要中正官员品评。各地人才被中正官按照九个级别,从九品“下下”,到“上上”。中正给人才定出的“品级”,被称作“乡品”。一个(获何等乡品,将决定他日后在官场的起点和终点。例如,某甲获得一品,那么他的起家官取一般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中级官员,在职位好好干,不犯错,功绩日累,他就很有机会晋升为高级官员。如某获得五品乡品,他就只能从芝麻官做起,做一辈子最多也只能到个没什么油水的部门,做一个打酱油的中层官员。

image.png

  九品宫人法弥补了随着汉朝一起消亡的察举、征辟制度,在曹丕手或者想在曹丕手下打工的人从九品官人法看到了当官的希望。曹丕在任命中正官的时候也非常谨慎,一般都选取中央近臣出任。因此九品官人法既满足了普通人做官的欲望,也适应了曹丕控制朝野力量的需要。在曹丕九品中正制刚开始推行时候,这项政策的确算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好政策。

  但是,九品官人法存在着很严重的不足。首先,汉代存在的问题,到了曹魏集同样存在。其次,中正虽然由中央官员出任,但是在品评的时候容易受到地方大族的影响。一个地区几十万人,那些出身贫寒但是身怀才学的人,被中正官关注的难度很大。哪怕中正官人品高洁,不偏私不偏担,他也很难顾及这么多人。再加上中正官本身又是中央官员平时要处理的政务不少,他们能接触的“人才”,大多是名门子弟。时间久了,大族就容易掌控官员选拔,也就更容易控制哪怕曹丕能看出这个制度的弊端,他也只能接受这个方案。因为世族是他在登上帝位的过程中给予他最大帮助的集团。如果没有了他们的支持,曹家根本不可能统治自己的帝国。

image.png

  曹丕信赖曹姓、夏侯姓们的支持,可以依靠征战四方过程中收降的一大批武将的支持,尽可能地压制世族的力量。但是曹丕无法这样做,曹彰曹植的例子就在眼前,他不敢重用自己的兄弟们。他自己的气场不如老爹曹操强,压不住军头们,对他来说,武将元老是防备而非依靠的对象。曹丕能够依靠的,就只有少数几个曹操的养子(如曹真、曹休),以及夏侯家的后继者们。但是,这样的力量,和庞大的世族势力相比,还是有点不够。无奈之下曹丕接受九品官人法 ,委屈地向世族力量妥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