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父子三人浴室住一年,武大郎竟然是有房一族?
2019-11-10 13:37:52 陈玄风 张先 昭庆公主 夏竦

  今天的年轻人提起买房大都是头疼,不管是在一线、二线或者远处的小县城,想要买房的总感觉跟自己眼前的收入比起来都差着相当一段距离,那么在宋朝的时候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image.png

  在宋朝,文人但凡说起住房问题,简直就是比惨大会。比如公元1057年,一位四川老伯带着两个儿子进京赶考,没房子住,父子三人竟然在太平兴国寺的浴室整整住了一年。你猜他们是谁?大宋文坛的半壁江山、著名的”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要说那时候“三苏”还没有成名,住得惨是正常的。等后来有了官职俸禄又怎么样呢?也只是在开封西郊租民宅,尤其是老大苏轼,官场沉浮几十年,没有在帝都买一间房。后来他儿子在开封结婚没有新房,苏轼很着急,找朋友借房子,才算把喜事办了。老二苏辙,官运比哥哥强,但也是一直租房子。到七十岁才圆了买房梦,还是在离开封二百里地的许州(许昌)。

  没买房的不光是三苏,还有他们的老师欧阳修,从24岁考中进士,到38岁当国家信访局副局长,始终在租房。他给朋友写信吐槽:自己一直没有买房,只能租破房子,排水一塌糊涂,下大雨就要出门看海,“出门愁浩渺,闭户恐为潴。”再看苏轼的学生“苏门四学士”,同样在帝都租房子。不过只有秦观租得起市中心,张耒和晁补之都租南郊房子,而黄庭坚住在城西寺庙里。北宋名臣韩琦说:“自来政府臣僚,在京僦官私舍宇居止,比比皆是。”也就是说,宋朝公务员租房蜗居,已经习以为常了。

  接下来,我们要说让一桩让读书人更郁闷的事情:有一个流动小贩,靠卖炊饼,有了自己的房子,能养活不工作的漂亮老婆。没错,他就是武大郎。大郎的房子啥样呢?按照《金瓶梅》的说法“县(衙)门前楼上下两层,四间房屋居住,两个小小院落,甚是干净。”黄金地段小二楼,秒杀欧阳修、苏轼这些文坛大腕,难道真是读书不如卖饼?

  宋朝的文人为什么不买房?

  我们知道,宋朝号称是最优待知识分子的朝代,为什么文人买不起房呢?

  第一,宋朝穷人有机会当官,但又限制官员购房。科举考试是宋朝选拔官员的主流,贫寒子弟也能够通过读书走上仕途。比如欧阳修四岁丧父,小时候家里穷得买不起纸笔,用芦苇在地上学写字。他们本来就买不起房,住公房或者租房就成为必然选择。同时,政府对官员买房也有一定限制,宋朝经常采取采取”实封投状”的方式(类似于暗标拍卖)出让国有房地产,但为防止舞弊,政府规定普通居民和不在任的官员可以投标购买宅舍,而现任官员不得购买。此外,宋代官员任期较短,一般只有两三年,官员频繁买房建房也确实不划算。

  第二,宋朝有免费官舍和公家出租房,基本可以解决首都以外的住房问题。宋朝虽然不分房,但对于部分地方官提供免费的官舍,附带生活设施和家具。官舍所有权属于国家,官员只有居住权和使用权,离任后必须搬离。当然,能住进官舍的一般都是高官或实权官员。对于那些低级闲职、特别是贬官的没有免费官舍,一般是租公房。公房也分两种,一种是直管房,宋朝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负责公房出租管理及修造事宜的部门“楼店务”,相当于后来的房管局。征收的房租要送交三司(中央财政)。另一种是系统自管房,这些“自管房”由一些特殊部门如学校、寺庙、福利机构自行管理。房租不上交财政,用于本系统内支配,兴办教育、社会福利等。

  第三,对于开封府的,呵呵,谁叫你到“宇宙中心”来?北宋时期,但凡在房子问题上哭穷比惨的文人,除了获罪贬官的之外,其余基本上集中在首都开封府——呵呵,谁叫你跑到宇宙中心的?开封府可是一千年前全世界房价最高的城市,没有之一。你想,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中心,又要容纳皇宫庙宇、文武百官再加上几十万禁军、上万家商铺,又有黄河限制城市扩张,土地能不紧张吗?到了北宋末年,在开封一处房产起码花几十万贯,如果再豪华一些,没有100万贯下不来。这是什么概念呢?当时一个农民进城务工,一年也就10来贯。从宋朝搬砖一直搬到今天,也不够在开封买房子的首付。

  武大郎为什么能有房子?选择五线城市+“典房”

  既然宋朝房价那么高,武大郎为什么能有房?难道是炊饼是暴利行业,当然不是。大郎的诀窍有两点:最根本的是因为他选择了五线城市。武大郎家,按《水浒传》是阳谷县,《金瓶梅》里说是清河县,不过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肯定是一个五线小县城,跟宇宙中心开封府天差地别。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武大郎的房子其实不是普通买房,而是“半租半售”的“典房”。当初武大郎夫妇租房受人骚扰,住不下去,潘金莲说“不如添几两银子,典上他两间住,免受人欺侮。”武大听老婆这般说,当下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两层四间房屋居住(见《金瓶梅》)。可见,这里武大并不买房,而是“典房”,而典房的价格是远低于普通买房的,金瓶梅里同样提到买一处两层四间的房子,花了三十多两银子,比典房贵了一倍多。

  所谓典房,是起源于宋代的一种特殊制度,它可以说是“半租半售”。比方说,我有一处房子闲置又不想卖掉,我作为出典人,把房子典给武大郎,武大郎作为典权人,给我一笔钱,这叫典价,大概相当于正常房价的一半,他得到十年的房产使用权。十年期限到了,如果我有钱了,就可以把钱退给武大郎,拿回房子。如果没钱,可以重新续约,也可以让武大郎加一笔钱卖断。古时候,很多人举家外出,住房长期闲置,又想将来落叶归根,不愿将祖产卖掉。选择出典,房主在典期内不必再为房产操心,而典权人也可以平平安安地住上若干年,不用担心房东赶人、提价,称得上古代的“租售同权”政策。

  甚至在韩国,至今还有一种类似于典权的住房长租制度,叫做“传贳(shì)”。多数学者认为,正是典权制度从中国传到了朝鲜半岛,才产生了今天的“传贳权”。

  自古以来以家为单位的定居很具有稳定性一旦迁居总是会产生很多的影响,摊上帝都这样的大城市就更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