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避暑山庄原来是“侏罗纪公园”?避暑山庄发现了什么?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避暑山庄发现恐龙足迹,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避暑山庄想必很多人都非常了解了,虽然不一定亲自去过,但是也一定在历史书上见到过,这是建于清朝康雍乾三代皇帝时期的一座行宫,耗时数十年,里面融合了我国各种地区的特点,在这里就可以领略非常多的风景。然而最近却有人发现,原来避暑山庄居然是一个“侏罗纪公园”,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image.png

  1.避暑山庄简介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是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

  1961年3月4日,避暑山庄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image.png

  2.避暑山庄原来是“侏罗纪公园”?承德地区的恐龙足迹研究完成

  12月6日上午,中美澳科学家宣布,他们的研究团队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区的恐龙足迹研究,令人称奇的是,绝大部分足迹分布在承德避暑山庄,这个世界闻名的中国皇家园林的地面上,是世界罕见的将古生物遗迹化石与人文历史相结合的案例。这些恐龙足迹数量大,保存完好,对研究恐龙的演化有重要价值。

  承德避暑山庄发现恐龙足迹虽然一直备受各界关注。2007年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的团队陆续对麻地沟、避暑山庄、须弥福寿之庙和普陀宗成庙(小布达拉宫)等地的大量恐龙足迹化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国恐龙足迹化石记录,同时也为承德侏罗纪最晚期的恐龙活动进一步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恐龙的足迹为什么会出现在人文建筑上?原来,这些足迹化石的原产地——麻地沟,产出铺路石板。邢立达团队重点考察了麻地沟足迹点,该足迹点海拔约800米,西坡和北坡均有民居分布,这些建筑不少都是由当地的石头搭建而成。在1979年至80年代初,承德避暑山庄和八座周围寺庙的修建都采用了这些地区的石板。2001年春天,承德县政府宣布将麻地沟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在麻地沟遗留的足迹已经不多,大量的足迹被转移、保存在避暑山庄的地面上。

  这次由邢立达领衔的研究,是对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发现大量侏罗纪恐龙足迹最为有力的官方回应。经过详细的考察,科学家们发现,该区至少保存了恐爪龙类足迹、实雷龙足迹和跷脚龙足迹等类型的恐龙足迹。

  恐爪龙类足迹产于麻地沟足迹点,平均长度为8.7厘米,足迹具有两趾印痕(第III趾和第IV趾)和圆形脚跟,这种形态表明了其与恐爪龙类的亲缘关系,被归入伶盗龙足迹。恐爪龙类足迹在世界上的发现较少,目前仅有我国山东的驰龙足迹、四川的伶盗龙足迹、韩国的哈曼驰龙型足迹等。恐爪龙类恐龙包括了伶盗龙类与伤齿龙类,这类恐龙的共通之处就是它们都长着大型的、弹簧刀般的第Ⅱ脚趾,这是它们捕猎的“杀手锏”。有趣的是,第Ⅱ脚趾在恐龙平时行走时并不与地面接触,于是就留下了两趾型的足迹,这些足迹统称恐爪龙类足迹。

  实雷龙足迹和跷脚龙足迹,分布在承德各个足迹点,这些三趾足迹至少有140个足迹,其中130个是完整的足迹。

  韩国鸟足迹分布于麻地沟足迹点。该足迹点保存了至少四条连续的三趾行迹。从形态上看,这些鸟类足迹被归为韩国鸟足迹类型。韩国鸟足迹最初发现于韩国咸安郡,是一类非常典型的中生代鸟类足迹。

  本次考察发现了一个多元化的土城子恐龙动物群。该动物群显然是由蜥臀目(包括兽脚类和蜥脚类)组成,其中又以兽脚类、鸟类占绝大多数的。承德地区这些丰富的足迹记录表明,华北的恐龙演化记录基本上是连续的,从燕辽生物群开始,到土城子足迹动物群,再到热河生物群。

image.png

  3.石板路惊现恐龙足迹

  12月6日)上午,中美澳科学家宣布,他们的研究团队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区的恐龙足迹研究,令人称奇的是,绝大部分足迹分布在承德避暑山庄,这个世界闻名的中国皇家园林的地面上,是世界罕见的将古生物遗迹化石与人文历史相结合的案例。

  这些恐龙足迹数量大,保存完好,对研究恐龙的演化有重要价值,并对进一步探索恐龙行为习性、生活环境以恢复该地区古环境及其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承德避暑山庄发现恐龙足迹虽然一直备受各界关注,多年来一直有媒体陆续报道,但从没得到官方权威机构证实。

  2007年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的团队陆续对麻地沟、避暑山庄、须弥福寿之庙和普陀宗成庙(小布达拉宫)等地的大量恐龙足迹化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国恐龙足迹化石记录,同时也为承德侏罗纪最晚期的恐龙活动进一步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从避暑山庄地面的大量无脊椎动物遗迹来看,距今1.5亿年前的世界应该是一片较为平静浅水湖畔,有着平坦的沙地。这也是各种小虫与恐龙能留下足迹的先决条件。”

  恐龙的足迹为什么会出现在人文建筑上?原来,这些足迹化石的原产地——麻地沟,产出铺路石板。邢立达团队重点考察了麻地沟足迹点,该足迹点海拔约800米,西坡和北坡均有民居分布,这些建筑不少都是由当地的石头搭建而成。

  在1979年至80年代初,承德避暑山庄和八座周围寺庙的修建都采用了这些地区的石板。2001年春天,承德县政府宣布将麻地沟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在麻地沟遗留的足迹已经不多,大量的足迹被转移、保存在避暑山庄的地面上。

  这次由邢立达领衔的研究,是对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发现大量侏罗纪恐龙足迹最为有力的官方回应。经过详细的考察,科学家们发现,该区至少保存了恐爪龙类足迹、实雷龙足迹和跷脚龙足迹等类型的恐龙足迹。

  恐爪龙类足迹产于麻地沟足迹点,平均长度为8.7厘米,足迹具有两趾印痕(第III趾和第IV趾)和圆形脚跟,这种形态表明了其与恐爪龙类的亲缘关系,被归入伶盗龙足迹。

  恐爪龙类足迹在世界上的发现较少,目前仅有我国山东的驰龙足迹、四川的伶盗龙足迹、韩国的哈曼驰龙型足迹等。恐爪龙类恐龙包括了伶盗龙类与伤齿龙类,这类恐龙的共通之处就是它们都长着大型的、弹簧刀般的第Ⅱ脚趾,这是它们捕猎的“杀手锏”。

  有趣的是,第Ⅱ脚趾在恐龙平时行走时并不与地面接触,于是就留下了两趾型的足迹,这些足迹统称恐爪龙类足迹。

image.png

  实雷龙足迹和跷脚龙足迹,分布在承德各个足迹点,这些三趾足迹至少有140个足迹,其中130个是完整的足迹。所有的足迹中,以长度在10厘米到20厘米的中型足迹为主。这些足迹分为两个类型,一种形态类型,中趾比较短,属于兽脚类恐龙足迹中的实雷龙足迹;另一种形态类型,中趾比较长,归属于跷脚龙足迹。这些足迹属于两足行走的中小型肉食性兽脚类恐龙所留,由于沉积物比较柔软潮湿,因此脚垫不是很清楚,末端的爪痕明显,功能趾为第二、三、四趾,只有极个别足迹留下拇趾迹。

  韩国鸟足迹分布于麻地沟足迹点。该足迹点保存了至少四条连续的三趾行迹。从形态上看,这些鸟类足迹被归为韩国鸟足迹类型。韩国鸟足迹最初发现于韩国咸安郡,是一类非常典型的中生代鸟类足迹。这些鸟类中最大的不过体长70厘米,体重400余克,因此也称之为小型涉禽。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大部分时间栖息于各种湿地,主要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食,绝大多数种类有迁徙习性。

  承德避暑山庄足迹点还产生了一些椭圆形的痕迹,在形态上类似于蜥脚类动物的后足迹,例如白垩纪最出名的蜥脚类动物足迹:雷龙足迹。但是,由于保存较差,没有行迹,目前还不能完全确认。

  本次考察发现了一个多元化的土城子恐龙动物群。该动物群显然是由蜥臀目(包括兽脚类和蜥脚类)组成,其中又以兽脚类、鸟类占绝大多数的。承德地区这些丰富的足迹记录表明,华北的恐龙演化记录基本上是连续的,从燕辽生物群开始,到土城子足迹动物群,再到热河生物群。

  据悉,下一步,承德市文物局和邢立达团队将就恐龙足迹的保护与利用进行讨论,以此项工作促进承德旅游业与科学普及的发展与落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