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第一次北征蒙古,10万精锐为何全军覆没?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朱棣的一些趣事,欢迎阅读评论。

  永乐三年春(1409年),明成祖朱棣来到了北京。

  此行,他主要做二件大事。

  第一件是确定他和徐皇后的百年归宿地,即选定陵址。

  经过著名风水先生廖均卿的踏勘,朱棣择取了北京西郊昌平东北的黄土山为陵区。

  朱棣见此地丘陵起伏,山川之间隐藏着一股浓郁的王气。

  高兴之余,朱棣遂将“黄土山”封为“天寿山”,此即是后来明十三陵中的长陵。

  航拍长陵

  陵址确定后,朱棣又开始考虑第二件大事,那就是如何对付北方的蒙元势力。

  说起蒙古人,朱棣有一种说不出的复杂心情。

  29年前,他刚刚20岁。

  其父朱元璋为屏蔽中原,毅然决定将他和两个哥哥封往残元势力遍布的边塞。

  在那里,他初步习练了政务,并在徐达常遇春蓝玉李文忠、傅友德等名将的调教下粗通了兵法。

  洪武二十三年、洪武二十九年,朱棣更是以主帅的身份统兵出塞、迫降蒙古太尉乃儿不花、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

  也正是凭借历年积攒的北边精锐骑兵,朱棣才敢发动以地方对抗全国的“靖难之役”。

  当然,他也不会忘记帮他登上帝位的朵颜三卫。

image.png

  蒙古骑兵

  说实话,如今的残元势力远远不如明朝开国时那般强大。

  自从蓝玉取得捕鱼儿海之战的胜利后,北元已经分裂为了互为仇敌的东西两部。

  东部是篡位称汗的鬼力赤,自号本部为“鞑靼/">鞑靼”,仍以和林为中心。

  西部名瓦剌,其祖先是成吉思汗时期征服的“林木中百姓”,他们和黄金家族各支系之间都存在着剪不断的联姻关系。

  朱棣对瓦剌和鞑靼的情报还算详细,采取的对策也很对路,即“抑强扶弱,以夷治夷”。

  永乐六年,朱棣更是赐予了瓦剌人封号和印信支持他们继续和鞑靼打内战。

  但如今的情况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永乐七年的鞑靼和瓦剌

  自从鬼力赤被权臣阿鲁台所弑,鞑靼本部又推举了新任大汗。

  这位大汗名为本雅失里,是阿鲁台从西域别里巴失(新疆吉木萨尔县)迎接回来的元氏后裔。

  也就是说,本雅失里是正宗的忽必烈系后裔。

  换句话说,他想统一蒙古、重新入主中原的愿望和元顺帝、北元昭宗一样强烈。

  于是,上台后的本雅失里集合了军队发动了对瓦剌的攻击。

  瓦剌通过臣服朱棣获得了急缺的物资,和鞑靼的实力对比早已逆转。

  永乐七年春,本雅失里一战惨败,丢弃了和林,并退到了胪驹河流域。

  朱棣听说后慌了。

  鞑靼一旦被灭,瓦剌势力骤然增强,对明朝来说绝对不是个好消息。

  随即,朱棣做了两手准备:派使者承认本雅失里为蒙古新可汗;封瓦剌的三个主要头目马哈木、太平、秃孛罗分别为顺宁王、贤义王、安乐王。

  简而言之,朱棣向本雅失里伸出了橄榄枝,并最大程度地分化瓦剌,给他们制造内部矛盾。

  朱棣剧照

  本雅失里自认是有着高贵血统的元氏后裔,整个蒙古草原都是他的家产,朱棣有何资格封赐昔日的家奴瓦剌为王?这分明挑战新任蒙古大汗本雅失里的权威。

  于是,本雅失里不顾自己的危险处境,一怒之下将明朝新派来的使臣郭骥斩杀,并厉兵秣马地准备南下侵扰兀良哈三卫。

  本雅失里的暴怒真不是时候,他不知道此时的朱棣早已不是刚登大位的朱棣了。

  国内:忠心建文帝的反对派已被诛杀殆尽,朱棣通过持续的削藩又牢牢地控制了皇权。

  况且,郑和第二次下西洋也证明了明朝国力得到了恢复。

  国外:帖木儿帝国的分崩离析消除了大明最大的威胁,1407年明军攻灭了骜不驯的安南更增强了朱棣的底气。

  故而,朱棣听闻本雅失里斩杀使臣的消息后,顿时暴跳如雷,当下便任命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为副将,统率10万精锐征讨本雅失里。

  丘福,是朱棣在燕王潜邸时的旧人,和现下热播的《大明风华》里的汉王朱高煦十分要好,曾多次建议朱棣立其为太子。

image.png

  朱高煦剧照

  靖难之役爆发后,他和朱能、张玉一起领兵控制了北平九门。

  和张玉相比,丘福谋略或许不如,但若论悍不畏死,丘福则有过之而不及。

  燕军真定对战耿炳文,丘福率先破城。

  白沟河之战,丘福又率精兵直捣南军中坚。

  到了靖难之役的最后阶段,丘福又作为燕军先锋突破了南军的江淮防线。

  朱棣登基后,遍封燕军故将,丘福功列第一。

  到了永乐七年,即朱棣决定北征本雅失里时,原先的燕军宿将朱能和张玉都已故去,丘福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明第一将。

  据史学家分析,朱棣动员10万精兵的时间很短促,前后仅有22天。

  所以,许多人认为朱棣征讨蒙古是预谋已久的,本雅失里斩杀使者不过是给了朱棣一个绝佳的借口而已。

  丘福北征鞑靼

  本雅失里听闻明廷发兵讨伐,深知自己没有与之硬碰硬的资本。

  于是,本雅失里决定效仿先辈诱敌深入的计策,用草原上变幻无常的天气和复杂的地理环境拖垮明军。

  丘福出塞后一路顺风顺水,兵行数千里也没有碰到蒙古骑兵。

  于是,他的警惕性变得越来越低。

  一日,明军前锋突然遭遇了小股蒙古骑兵。激战之后,明军俘获了一员自称尚书的蒙古将军。

  很快,此人被带到丘福大帐。

  据这名俘虏交代,本雅失里被瓦剌击败后人心离散,军无斗志,听闻明军出兵讨伐,早已逃过了胪驹河,跑到了距离北岸不足30里的地方。

  丘福听罢,将朱棣临行前“行军慎重”的告诫抛之脑后,当即决定自率前锋渡河追击。

  帐内众将听完口供,均感事有蹊跷,纷纷出来劝阻。

  丘福一心想重现当年蓝玉捕鱼儿海的奇功,便力排众议,坚决要求追击。

  经过数日奔波,明军将领发现他们虽然找到了蒙古军,但蒙古人却无意决战,只是将他们一个劲地往草原深处引。

  明军诸将坐不住了,纷纷向丘福进言。

  《明史纪事本末》载,丘福“以尚书为乡导,直薄敌营。战二日,每战,敌辄佯败引去,福锐意乘之。李远谏曰:‘将军轻信敌闲,悬军转斗。敌示弱诱深入,进必不利,退则惧为所乘,独可结营自固。昼扬旗伐鼓,出奇兵与挑战;夜多烯炬鸣炮,张军势,使逢莫测。俟我军毕至,并力攻之,必捷。否,亦可全师而还。始上与将军言何如,而遂忘之乎?’王聪亦力言不可。福皆不听,厉声曰:“违命者斩!”即先驰,麾士卒随行。控马者皆泣下。诸将不得已与俱。”

  李远认为蒙古故意示弱,必定有阴谋,我军应该当机立断停止追击。再者,蒙古人已经发现了我军,突袭的战机已经失去,不如就地巩固阵地,待主力部队开到,再行展开决战。即使不胜,亦可不败。王聪支持李远的意见,也力劝丘福。无奈丘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动用主帅杀伐决断的权力喝止了众将,随即骑马奔驰而去。

  就在当天夜里,数以万计的蒙古军突然从四面八方冲了出来,将明军团团包围。

  明军的战斗力本不逊于蒙古军,但经过长途行军,士卒们早已困顿不堪,而蒙古军却是以逸待劳。

  霎时间,明军阵营被蒙古骑兵冲的七零八落

  丘福见势不妙,急令大军强行突围。

  武城侯王聪和安平侯李远得令后赶紧率部为大军开道,蒙古军万箭齐发,两人当场战死。

  不久,丘福、火真、王忠等人亦被擒杀。

  主将一死,十万明军群龙无首,遂作鸟兽散,终被蒙古骑兵屠戮殆尽。

  到此,距离丘福出塞还不到一个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