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后,范蠡和西施最后去哪里了?
2020-02-06 14:45:36 孟母 季友 鲁庄公 许行 孟子

  对范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根据《史记》的记载,范蠡辞官后,便带着珠宝,与随从从海上乘船离去,转而至齐。为免被人追踪,范蠡改换姓名,自称鸱夷子皮。他耕于海畔,苦心戮力,父子治产,不久便富可敌国。人闻其贤而以之为相,范蠡觉久受尊名乃不祥之事,遂归还相印,分散家财,带着贵重物品,行至陶,定居于该地,自谓陶朱公。父子耕畜,买卖经营,再次富甲一方。让人遗憾的是,在史记上并没有西施下落的记载。

  但是在另一本史书《吴越春秋》上,记载了范蠡西施在与越灭吴之后的故事。范蠡不顾越王的挽留,飘然而去,并且是“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是带着西施这个大美女一起归隐江湖的。

  从那之后,许多古代文学作品都记录了范蠡的事迹和传说,结局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经商致富和得道成仙。在魏晋时期的一些笔记小说中,甚至记载了西施也和范蠡一起成仙了。比如《穷怪志》中就有刘导遇到成仙后的西施的故事。

  抛开西施不说,从正史的记载来看,范蠡在灭吴之后,带着家人隐居经商,应该是真实的。那么他是如何经商发家,又如何变成财神的呢?

  一、范蠡如何以商致富

  春秋时期,各国经常爆发战争,而且各个国家的政策也不一样,但是各国为了壮大自身,大多采取了农商并举的政策。这就给了范蠡从事商品贸易的机会。

  春秋时期,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商业市场,这种市场是周朝“前朝后市”的延续,日中为市,日西而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手工业也在向市场蔓延,城市商品生产和交易也扩大了,城市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中心,也有了商业集中地的性质。正是商业与城市的发展,为范蠡的商业行为提供了条件。

image.png

  有了市场,就有了供求关系。市场“求”大于“供” 价格就贵,市场“供”大于“求”,价格就贱。而操控市场平衡的那只无形的手,就是价值规律。而范蠡是最先发现这个规律的人,并且他把握了这个规律。

  早在辞官前,他在越国任大夫的时候,就对越国的经济政策提出了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问题。他主张谷产品多而贱时,官府要收购存放;谷产品少而贵时,官府要从库里拿出来平价售出。只有使丰年和灾年的物价持平,保持市场稳定,才能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因为范蠡掌握了市场规律,才为他经商致富打下了基础。

  范蠡的经商之道,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善于把握时机。

  春秋末期,新兴的商人阶层登上历史舞台。要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下获利赚钱,就必须重视和把握千变万化的市场行情,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范蠡正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在越国时他就向勾践建议过“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就是说知道要打仗,就要搞好战备;知道货物什么时候用得上,才算懂得货物的价值。只有把“时”和“用”的关系搞清楚,才算懂得了商业的真谛,明白了货物的供需和行情。所以经商,一定要把握好商机,也就是“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他在《商训》中强调“买卖随时,挨延则机宜失。”他不断的强调市场时机是第一位的,商机稍纵即逝,不能等,也不能背着来。但是商机出现了,也不要放过,“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

  2、“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把握市场规律。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意思是大旱季节,河里没有水,用不上船,所以这时船的价格会很便宜,就应该囤起来,等河水充沛的季节再出卖,一定会有好收入。这是一种利用差价赚钱的手段。

  具体到操作上,范蠡有过许多成功的范例。他通过研究,发现了粮食市场的“二六规律”,“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也就是粮食生产波动性很大,一般每六年会有一个丰收年,同样每六年也会有一个欠收年,平均每十二年会有一次大灾荒。所以他在粮食丰收的时候多收购,欠收的时候拿来出售,利润当然非常大。不过范蠡并不是唯利是图的奸商,灾年他的粮食价格也注意到了灾民的具体购买力,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

image.png

  3、“务完物,无息币”,加速货物流通和资金周转。

  “务完物”是要把握商品质量,只有质量好的,才好销售,所以进货应该去最好的产地,找最好的生产者。“无息币”是不能让资金搁置,一定要把资金流动起来。这样才能加快商品流通,使得钱像水一样周转不停,钱生钱才能获利。

  4、“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销。

  范蠡是商人,但不是奸商。他不抬价,不压价,并不追求暴利,不唯利是图,更不为富不仁,坑害消费者。如果他是贪图富贵之人,他也不会辞官归隐了。他在山东陶邑“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而他富而有德的人品,又给他带来了更大、更长远的收益,这是个良性循环。他的取利守义 诚实经商、仗义疏财的行为,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二、范蠡怎么变成财神的

  中国民间财神很多,赵公明关羽、范蠡、比干都是财神。在这四人当中,只有范蠡是从商出身的,他的财神地位最名符其实。

  财神是道教的一个神灵,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是主管财源的神明。财神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道教赐封,二是中国民间信仰。道教赐封为天官上神,中国民间信仰为天官天仙。范蠡的财神是道教赐封的“天官上神”,因为他与道教的渊源很深。

  早在《列仙传》中,就有范蠡的记载。而在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葛洪的《神仙传》中,干脆说范蠡是老子的化身。《神仙传》的记载是这样的:“(老子)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邑先生,一云守藏史,或云在越为范蠡,在齐为夷子,在吴为陶朱公,在汉为东方朔”,是老子变化无常的一个分身。

  在道教典籍中,范蠡原是修道之人,他帮助越国,是属于“玩票”的性质,玩完了是要回去修练的。道教天师道有著名的二十四治,其中之一就是范蠡“漓沅化实”,白日飞升的故事。据说范蠡升仙的地方在益州丽元山,至今山上还有他种植的松树。

  道教另一位大天师张道陵撰过一本《老子想尔注》,上面也有范蠡。张道陵说范蠡是个懂得天之道的人,明白“名与功,身之仇;功名就,身即灭”的道理,所以对范蠡归隐一事,张道陵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范蠡本人,属于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道家。章太炎先生说“历代战乱之时,须道家补儒家权谋之不足。凡战乱之辅佐,如越之范蠡,汉之张良,皆得老子之道”。为什么呢?因为道家善于沉机观变,不轻举不妄动,谋定而后动,常操必胜之券。所以范蠡是道家黄老之学的实践者,也是后世认为他是老子化身的原因。

  因为有道教的加持,所以范蠡在道教的经典中,形象越来越神仙化。而道教又是中国本土宗教,信奉的人特别多。随着范蠡的传说越来越玄,渐渐的他就成为了民间祭祀的对象。

  最迟在汉朝末年,范蠡的故乡南阳就出现了范蠡庙。因为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记载了“三公城侧有范蠡祠。蠡,宛人。后汉末有范曾字子闵为大将军司马,讨黄巾贼至此祠,为蠡立石碑,文勒可寻”。

  在范蠡效力的吴越地区,对范蠡的祭祀更加广泛。从魏晋到南宋,临安、会稽、苏州等地建起过许多“三高祠”,里面供奉的是范蠡、张翰陆龟蒙三位先贤。到了明清时期,又出现了祭祀范蠡的陶朱庙或者范少伯祠,许多名人都曾拜谒过,还题了不少词。

  民间传说中,范蠡成仙后,将全部的财产烧制成了一个“聚宝盆”,谁要是得到这个盆子,那就是财源滚滚,一生受用不尽。正如童谣中传唱的“聚宝盆,天下闻,财源滚滚满乾坤”,因为这个传说,范蠡逐步向财神靠拢了。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流行一本商业秘笈,名叫《陶朱公致富书》,也叫《陶朱公商训》,里面详细记录了如何经商,如何挣钱的许多办法,相传是范蠡所著,是当时人们争相抢购的宝书,而作者范蠡便成为引导人们致富的带路人,正式以财神的身份登场了。

  正因为道教与范蠡的渊源很深,而范蠡入则为相,出则为富豪,民间号召力强大,所以道教便顺从民意,将范蠡的地位越抬越高,终至司财之神的位置。所以范蠡的财神。是道教吸收了民间信仰后,在宗教意义上对范蠡的经营之术的认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