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什么说曹振镛是大清命最好的宰相?
2020-03-20 10:46:56 李臣典 南怀仁 钱沣 黎简

  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曹振镛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清朝270多年的历史上,据严复统计,有清一代有谥号的大臣2748人,能够得到“文正”谥号的大臣仅有八人,其中不乏军机大臣刘统勋(刘墉之父),镇压太平天国挽救大清危局的曾国藩等公认政绩卓著的能臣。但是,在这八人中,却有一人生前无什么卓越政绩,后世也籍籍无名,却能够与刘统勋曾国藩等名臣并列,堪称大清三百年命最好的宰相,但其为官之道处事之道极具争议,他成功的仕途生涯也起到了很坏的官场示范作用,进一步带坏了晚清官场风气。他就是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曹振镛。

  “多磕头少说话”的为官之道,成就了曹振镛的好命

  清朝承袭明朝官制,废除了丞相一职,在雍正七年(1729年)之后,设立了军机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撰述谕旨",虽然名义上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但实际上逐渐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入值的大臣被称为军机大臣,类同于明朝时期的内阁群辅。按照清朝的官制,清朝不存在宰相这种官职。大家常说的宰相,大概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假宰相,也就是只是军机处大臣没有大学士头衔;另一种是真宰相,既是军机处大臣,又有大学士头衔。我们这里要说的曹振镛就是属于第二类。

  曹振镛是安徽歙县人,乾隆四十七年(1781年),27岁的曹振镛考取进士进入仕途,进入翰林院庶吉士,进入朝廷的培养梯队;嘉庆皇帝继位时,任吏部工部侍郎,还受嘉庆委托代理朝政三个月,他老家安徽歙县,至今人们仍然会骄傲地念叨“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的谚语。在嘉庆皇帝任内,曹振镛仕途也极为顺畅,不断加官进爵,嘉庆十八年(1813年),官拜体仁阁大学士。到了道光皇帝手里,曹振镛达到了仕途的巅峰,是道光皇帝最信任的大臣之一,担任武英殿大学士,掌管军机处长达15年,官龄长达53年,80岁才退休。最后颐养天年、寿终正寝,道光皇帝闻讯亲自吊唁,并赐谥号“文正”。要知道“文正”可是大臣一生梦寐以求的谥号,后世立下收复新疆这样不世之功的中兴名臣左宗棠也不过是谥号“文襄”。

image.png

  道光皇帝

  那么,这位的权臣究竟有多么大的功绩可以配得上谥号“文正”?但曹振镛在后世的知名度很低,因为没有留下什么事迹可以大书,所以《清史稿·曹振镛传》的篇幅很短,只有700多字。平平庸庸,无所建树的曹振镛官职就像坐上火箭,屹立三朝不倒。有人向曹振镛请教为官秘诀,他很直接:“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由此可见,安安稳稳为官,深得皇帝信任,还得高寿,死后获赐谥号“文正”,堪称300年最好命宰相。

image.png

  曹振镛像

  一生既做庸官,又做巧官,功德圆满

  如果单纯认为曹振镛是一个平庸的官员,又感觉低估了曹振镛先生的水平,毕竟庸才那么多,能像曹振镛这样持续位居高位的官场不倒翁着实不多。说曹振镛是庸官着实委屈了人家,好歹人家也是科举进士出身,本身资质颇高,又是官宦世家出身,官场的处事之道早已耳濡目染,单纯以庸官概括他不妥。

  事实上,曹振镛是以巧取胜,在官场做一个巧官。他的为官之道就是老板上任之后,当务之急是先琢磨清楚老板的基本工作思路,再顺着老板的心思办事努力跟到位,有风险有责任的事不表态不发言,以小博大,四两拨千斤,专门在小事细节做文章,零风险低成本高收益,最终赢得盆满钵满。他既要表现得无所作为,又要在小事细节上体现出自身的能力和价值,这些小事细节看似没有什么价值,但也没有什么风险,却能够打动皇帝的心思。在曾国藩、刘统勋们披肝沥胆,甚至出生入死,用学识和才干建功立业时,曹振镛也没有闲着,把所有的精力和聪明才智都用在如何琢磨皇帝、琢磨上级和琢磨同僚方面,以巧取胜。

  在最得宠的道光朝,曹振镛就多次在细节上应对自如,获得皇帝的信任和同僚的感激。才能平庸的道光皇帝即位后,为了整治官场奢靡之风,决心推行勤俭节约政策,并发布了一份上谕《御制声色货利谕》。上谕中,他规定在全国推行三项新政策:一是节省财政开支,杜绝奢华浪费;二是停止各省进贡,减轻百姓负担;三是严控基建规模,严惩工程回扣。道光皇帝以身作则,逢年过节不做新衣,穿着的都是打了补丁的衣服裤子;宫中除太后、皇帝、皇后外,非节庆不得吃肉。军机大臣兼武英殿大学士曹振镛为了讨好皇帝,也在朝服之下的裤子上打补丁,在上朝跪拜掀开外袍的时候,补丁自然就露了出来,道光皇帝一看很高兴,没想到自己的宰相与自己一道勤俭节约,曹振镛从容作答:“做新裤子是很容易,就是太贵了,旧裤子打上补丁跟新的一样,何必浪费呢!这句话表明当朝宰相在政治上跟自己保持高度一致,道光帝自然龙颜大悦,于是挥笔给曹振镛题了四个大字:恭俭惟德!并在朝堂上通报嘉奖。

  曹振镛奏折

  由于内务府负责皇室的饮食起居,通常为了捞回扣把物品的价格定得很高,道光皇帝为了节约开支,便亲自过问内务府报销情况,发现鸡蛋要纹银十两一个,其实市场上大概三个铜板一个,但自己又不知道市场上鸡蛋价格是多少,就在曹振镛汇报工作的时候,问他鸡蛋多少钱一个。聪明的曹振镛一听就知道是因为内务府虚报价格,忽悠皇帝,也不敢据实回答,因为内务府大臣也得罪不起,于是曹振镛只好回答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家不吃鸡蛋,所以没买鸡蛋也不知道鸡蛋价格。

  这些细节体现了曹振镛为官的“巧劲儿”,把“多磕头,少说话”发挥到极致。道光皇帝因此喜欢他。称赞其:“承书谕旨,尽心竭力”,在他去世后,道光皇帝给了曹振镛高度评价:“大学士曹振镛,人品端方。自授军机大臣以来,靖恭正直,历久不渝。”最后赐予文臣最高谥号“文正”。

  曹振镛的为官之道带坏了朝廷风气

  曹振镛贵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凭借“多磕头,少说话”琢磨领导多年位居高位,再加上嘉庆和道光皇帝也多是守成之君,算不上是开拓进取型君主,上行下效,自然也为曹振镛这样的守成型官员提供了良好的栖身土壤。曹振镛在政坛上的得势,引领了官场风气潮流,就像前面讲到的曹振镛为讨好皇帝在裤子上打补丁得到赞誉,使得当时京师大小官员竞相学习,纷纷在裤子上打补丁,甚至还出现旧衣服比新衣服贵,穷京官买不起旧衣服,只好让妻子把新衣服剪破再打补丁的咄咄怪事。这种为了讨好领导讲政治的形式主义,使得大清官员大都没有心思在开拓进取建功立业方面,把精力放在当太平官和事佬。

  而此时的世界已经处在大变革时代,道光年间,西方工业革命方兴未艾,英国人的坚船利炮已经在东亚打开了天朝的大门,《南京条约》的签订已经使得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际,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时候,正是需要君臣同心,打破常规革故鼎新。由于道光皇帝本性是守成皇帝,这就更需要身边肱股大臣敢于面对困境,敢于担当,勇于任事。但是,宦海浮沉多年的曹振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很坏的示范作用,大臣们纷纷效仿曹振镛的为官之道,苦心钻研如何应付皇帝、如何让皇帝高兴,对自己没好处的事情没人想、没人干,能推就推,能糊弄就糊弄,即使是在曹振镛去世后,他带动培养了诸如杜受田、贾祯、翁心存等一大批不作为混吃等死的庸官,这样庸官占据了朝堂的主导地位,即使偶尔有有心作为的良臣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难以有机会施展身手。正是在诸如曹振镛这样的庸官巧官的带领下,清朝积重难返,逐步加速走向灭亡的方向,最终“抽心一烂”,轰然倒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