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和其作者黄公望都经历了哪些事?

  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为何断为两截,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元代大画家、“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是个很奇特的人,年过50方才学画,年过80创作出了《富春山居图》,位居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列。围绕这一传世名作的收藏赏鉴,后世演绎出了许多故事,也让人们对大器晚成的黄公望更添一丝好奇。

image.png

  黄公望

  黄公望出生于1269年,是江苏常熟人。他本名陆坚,因为父母早早去世,他被温州籍老人黄乐收为义子。当时黄乐已90高龄,膝下无子,得了这么一个干儿子很高兴,感慨地说“黄公望子久矣。”从此陆坚改名黄公望。黄家家境富裕,黄公望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满腹诗书,可惜那时元朝还没有恢复科举制度,黄公望和一般汉族士人一样,失去了科举入仕的机会。

  黄庭坚雕像

  一直熬到45岁,黄公望才在浙西廉访司当了一名书吏。但官还没做几天,他的顶头上司就犯事被抓,黄公望也受到连累被抓入狱。等他出狱时,已经年过50,这在古时候人均寿命较短的情况下,也快走到了人生尽头。但谁能想到,50岁的黄公望经此一劫,却咂摸出了人生的新境界,他脱离尘世袭扰,开始浪迹天涯,去开一席从未有过的人生盛宴。

  全真教道士,是黄公望游走天涯的身份;“大痴道人”是他的名号;占卜算卦,是他的谋生手段;而看山看水看风景,是他最大的享受。看多了,他就想画下来,但画艺不精,于是50岁的黄公望去向大画家王蒙求教,虽遭揶揄,但心性不改,潜心揣摩,终于悟得绘画之要。此后,他又上路了,一路走来一路画,捕捉江河之灵动,体味群山之壮美,感悟人生之境界,画技也在自然灵动中不断提高。

  他一走走了好多年。公元1347年,79岁的黄公望和师弟无用一起来到了浙江富阳,看着江面如练的富春江,他驻足不走了,任凭无用师弟百般劝说,他执意在富春江畔的一个小村子住了下来,无用只好独自云游去了。黄公望在此一住就是五年。这五年里,每天天一亮,黄公望就出门沿江走上数十里,无畏寒暑,不惧风雨,想走就走,想停就停,把富春江及其两岸的秀丽山水一点一滴、一丝一毫地读懂入心。

image.png

  《富春山居图》

  80岁那年,黄公望开始正式画《富春山居图》,他整整画了四年,终于完成了这幅传世名画。他在这幅画中讲述了一条河流的一生,讲述了人生的悲喜故事,呈现出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的无穷意蕴。这幅画耗尽了黄公望的心血,但当师弟无用回来寻他时,他竟轻飘飘地把这幅画送给了师弟。可能在他心中,最值得珍藏的不是这幅画本身,而是作画过程中的人生感悟和沉淀洗礼。

  《剩山图 》

  《富春山居图》原画画在六张纸上,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自黄公望的师弟无用成为第一位藏主后,这幅国宝级画作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被许多人珍藏过,称其为“画中兰亭”。有贪婪之人甚至临死都要将其带走。清朝顺治年间,《富春山居图》被宜兴人吴洪裕收藏,吴洪裕临死之际,竟然让家人烧掉《富春山居图》给自己殉葬,焚毁时刻,多亏他的侄子从火中把画救出,但画中间已经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从此,《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前段被称为“剩山图”,现珍藏于浙江博物馆,后段被称为“无用师卷”,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2011年6月,前后两段在台北故宫合璧展出。

  《无用师卷》

  黄公望年过80而作《富春山居图》,是把一生的悲与喜、苦与乐、嗔与悟浓缩到了画中。画里画了8个人,但都隐匿在山水层峦中,不太容易全找到。这可能正是黄公望所要表达的人生要义:人生重叠如山,尘事蜿蜒若水,生命需要沉淀,宁静方能致远。他也果真做到了,元代之后,中国山水画史上几乎没有一个画家的影响力能超越黄公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