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两座环形山以他们命名,郭守敬、关汉卿都有哪些成就?

  800多年前的两位大师,名字闪耀在今天的星空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一位是大科学家郭守敬,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小行星2012被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另一位是大剧作家关汉卿,水星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关汉卿环形山”。郭守敬、关汉卿能被现代人铭记纪念,充分说明了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华历史上英才人物的杰出代表。

image.png

  郭守敬

  郭守敬是邢州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人,跟元代名臣刘秉忠(主持修建元大都)是老乡,也是他的学生。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制订的《授时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通行了360多年,还改造、发明了简仪、高表等12种新仪器。这些仪器构思精妙,做工精巧,让人赞叹不已。郭守敬在给元世祖忽必烈解说时,从早上一直持续到傍晚,日理万机的忽必烈兴致盎然,丝毫不显厌倦,并对郭守敬大加赞赏。

image.png

  郭守敬雕像

  1291年,郭守敬任都水监,主持修建元大都至通州的通惠河。工程开工后,出现了想不到的一幕,元世祖忽必烈让丞相以下的朝廷官员一律到工地劳动,听从郭守敬调派,朝廷百官成了工地上的劳工,这虽然象征意义大一些,但充分说明了元世祖对这条运河的高度重视。郭守敬根据大都的地形地貌特点,解决了通惠河的水源问题,而且因地制宜,在运河中设置了闸坝、斗门,优化了河水的水量和水位。通惠河通航后,南方的粮食物资可以直达京都城内,作为船舶终点码头的积水潭上顿时桅樯如林,热闹非凡。通惠河不但解决了运粮问题,而且繁荣了大都城的经济。

  通惠河

  因为郭守敬太有才、太有用了,工程建设离不开他,所以朝廷不准他退休,一直任职上班。他先后担任过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等职务,世称“郭太史”。1316年,郭守敬病逝,享年86岁。郭守敬是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他的科学成果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是卓越领先的。仅以《授时历》来看,他推算出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9分12秒,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钟,比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利历》(俗称阳历)早了300多年。

  如果说郭守敬是科技界的大拿,那么关汉卿就是戏曲界的翘楚。他被誉为“曲圣”,是“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曾创作了67部杂剧,现存18部,最著名的就是家喻户晓的《窦娥冤》。关汉卿是个很有性格的人,曾自嘲说“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他既有侠骨又有柔肠,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尽情宣泄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关汉卿原本是名医生,戏曲编剧和演出是他的兼职,也靠其挣点外快。金朝灭亡以后,他来到大都,才开始了专门的戏剧活动。他有才有情,经常出入勾栏瓦肆、娱乐场所,与曲家、艺人广泛接触,汲取艺术精华。后来,他又南下江南,在扬州遇到了红粉知己珠帘秀,珠帘秀是当时演出元杂剧的大明星,与关汉卿惺惺相惜,关汉卿专门写了一首散曲赠给她,盛赞道:“碧玲珑掩映着湘妃面,没福怎能够相见。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

image.png

  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者,赋予了元杂剧“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的独特结构形式和演出方式,在塑造人物形象、处理戏剧冲突、运用戏曲语言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他与创作《西厢记》的王实甫是好友,但王实甫却未被列入“元曲四大家”之列,主要因为他的作品形式不太符合元杂剧的既定要求(这些要求也不一定完全合理,只不过是约定俗成),被一些人认为不是正统的元曲。但从艺术造诣看,关、王二人是元曲创作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人一起,缔造出了继唐诗、宋词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绮丽的瑰宝——元曲。

  西厢记

  郭守敬和关汉卿是中华历史时空中非常耀眼的两颗星,当人们还迷失在黑夜里,他们用自己独特的光芒引领人前行,让人们了解客观世界,洞察善恶美丑,找到人生存在的价值,从而也使自己的精神思想得到了永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