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到底犯了什么错误 刘备要负什么样的责任

  对夷陵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引言

  夷陵之战,是公元前221年刘备急于为死去的关羽复仇,在吴蜀间爆发的一次大规模战争,双方参战兵力超十万人,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另外两大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此战中,吴军统帅陆逊利用火攻让己方大获全胜,而蜀国惨败后元气大伤,刘备也在次年逝世于白帝城,蜀国政权摇摇欲坠。

  关于导致蜀国惨败的原因,刘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可以说是战败的罪魁祸首,那他究竟犯了哪些致命错误?

image.png

  一、军未熟练,将无英才

  公元219年11月,关羽被杀,刘备即要起兵东征为其报仇,但当闻知曹丕称帝后,便紧锣密鼓地准备称帝。

  公元221年4月,刘备登基,并按汉代礼制设官立制,备后宫,立太子,改元,大赦,在两三个月里草草地完成了诸多程序之后,便前往江州准备伐吴了。

  在江州,刘备迅速调动军队,粗率地按照一厢情愿的原则作了初步的战争规划,任命了左右大督、先锋及各部将领,便草率出兵。刘备所携带的将士,有着致命缺陷。

  首先,蜀军约四万余人,以步兵为主,水师较少,而且由于刘备复仇心切,没有经过认真训练,特别是没有经过水上作战的训练,可以说,其军队并没有较高的作战素养。

  东吴的水师名震天下,赤壁之战时就让曹操吃了大亏,刘备没有吸取经验教训,这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image.png

  其次,在将领方面,出征人员中并无核心谋士,又无名将,可想而知。此时法正已死,诸葛亮留蜀,军中几乎无人能够对刘备的战争部署提出意见,更不用说建设性的良计,自然形成了刘备“一言堂”的局面。

  虽然黄权通达军谋,但得不到信任,难展其能。黄忠张飞先后逝去,赵云留守江州,马超魏延北拒魏军,竟然没有一位名将随征,刘备的用人大都是一些无名之辈,如吴班、冯习、张南等人。

  人员组成的不合理自然为吴方所轻视、反长敌人的气势。而且在决战蜀军溃败时,由于缺乏有经验的能压阵的大将,蜀军的撤离也是杂乱无章,这又加速了败亡。

  二、自恃其力,不善知彼

  蜀国的参战兵力并没有优势,满打满算不超过五万人,与吴国相当。况且陆逊作为守方,兵力容易集中;刘备长驱而进,沿途设防,兵力自然分散。

  但刘备却自恃其力,少有自知之明,认为以己之力足以复仇,加上武陵的土著首领沙摩柯受邀前来援助,更觉得胜利指日可待。

  实际上,刘备可用于前线的兵力是非常有限的,对于双方兵力的错误判断是他犯下的又一错误。相反,陆逊在决战前,则已把所督诸将各部大都集中到作战前阵,相对兵力超过了刘备,具备了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能力。

image.png

  此外,刘备出兵,只是基于愤怒,没有对魏蜀吴三方的基本形势作出正确的分析。

  他对魏吴的暂时媾和,从而使孙权可以将主要精力用于对付蜀军的形势估计不足,此其一。

  其二,他没有认识到魏帝曹丕忙于巩固地位,特别是着力对付自己的弟弟曹植曹彰等人,暂时不可能在秦川举兵,从而导致自己不敢把在汉中的具有战争经验的将领和富有战斗力的精锐部队调动到荆州前线。

  其三,最为重要的是,他没有把吴军统帅陆逊、孙桓等人放在眼里,过于轻敌。当时,鲁肃吕蒙甘宁先后死去,陆逊虽在打败关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刘备眼里,时年38岁的陆逊仍然是一个不谙军旅的年轻人,构不成什么威胁。

  三、舍船就步,连营向前

  公元222年2月,刘备亲率主力深入吴国境内,在占领了一些城池后,于猇亭建立了大本营。此时蜀军位于上游,一旦乘船作战,顺水而下,易于成势,是其有利条件。

  战争开始时,陆逊最担心的便是蜀军水陆并进发起进攻。但刘备没有有效地利用这一条件,而是“舍船就步”,跋涉并屯兵于高山峻岭之地,在连绵数十里的山地上建立了几十座军营,其结果便是士卒极度疲敝,最终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image.png

  刘备并非完全不知“水陆并进”的好处,但他匆忙调集起来的军队绝大部分是步兵,水战自然不行。况且,被复仇冲昏头脑的他已没有耐性去考虑筹建、训练水师的事宜了。

  刘备长驱深入数百里,连营数十座,声势虽大,但却伏下了严重的隐患。陆逊既知刘备舍船就步,在山地扎营,便作出了判断:“察其布置,必无他变。”

  的确,这样布兵是比较被动的,遇到危险时没有办法变化应敌。所以,陆逊便判断吴国胜券在握,向孙权上书:“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就连远在魏国曹丕知道了刘备的部署后,也认为:“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连曹丕这种对治军用兵之要仅知一二的人都看到了这一点,而刘备却如此布兵,可见其战术指挥糟糕至极。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当时江南正处于盛夏,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这为陆逊的火攻带来了灵感。

  决战开始后,吴军士兵各持茅草一把,在夜里突袭蜀军营寨,顺着风向放火。

  顿时间火势猛烈,沿着蜀军营地一路扩散,顿时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猛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五千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把蜀军包围在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

image.png

  潘璋率军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等人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沙摩柯等人阵亡,杜路、刘宁等人投降。

  刘备见全线崩溃,便逃往位于夷陵西北的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消灭蜀军近万人。至此,蜀军几乎全军覆没,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

  四、师老不振,不虞后路

  刘备本身的战略设想是速战速决,但陆逊在初期一直率军后撤,避免接触,这种以逸待劳的方针,使刘备始终无法具备通过大规模决战来消灭东吴军队的条件。

  刘备曾试图诱致吴军出战,但所用之法过于简单,接连被熟悉兵法的陆逊识破,双方统帅在战术方面的差距一览无遗。例如刘备派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

  《资治通鉴》记载:“(孙桓)求救于陆逊,逊曰:“未可。”诸将曰:“孙安东,公族,见围已困,奈何不救!”逊曰:“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

  陆逊深知孙桓处境尚不危险,拒绝了援助夷道城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

image.png

  数月之后,刘备又采取行动诱导吴军出战。

  《资治通鉴》记载:“汉主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吴将帅皆欲击之,陆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汉主知其计不行,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刘备的诱敌策略不仅没有达到效果,反而使蜀军长时间没有作战,耐心几乎被消磨殆尽,高温又加剧了军中的疲惫氛围。

  陆逊据此分析:“ 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 疲意沮,计不复生”。

  在士气低迷的情况下,刘备熟视无睹,坚持作战,失败也就理所应当。

  刘备在作战后路方面也有考虑不周的地方,他沿江设营数十座。

  其目的有二, 第一是让军需物资通过水路到达,保证后勤通畅;第二是防止敌人从两翼包抄,避免被包围的处境。

  但他没有考虑战争失败的结果,因此也就没有考虑战略退却和撤兵安全的问题。

  所以,他立营虽多,但却没有选择有利地势建立几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有效据点,而且由于盲目认为此战必胜,不存在失败的可能性,导致将士分散,一线排开的阵容不能形成强大的集团作战单位。

  在吴军进攻时,各处蜀军都处在单打独斗,缺乏配合的状态,随即兵败如山倒。

image.png

  总结

  历史不能重来,如果诸葛亮、魏延等人随军出征,蜀国能否改变惨败的结果?无人可知。

  但有意思的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的失败方恰好都是发起者,也许冥冥之中注定了崇尚和平才是民心所向。

  此战过后,陆逊名震天下,刘备不久后的逝世,这标志着三国历史即将迎来新篇章。

  参考书籍:

  《三国志

  《华阳国志》

  《资治通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