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真的有抓阄做官吗 这种荒诞不经的事情是不是真的存在

  对古代选官制度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image.png

  古代官员

  官吏是权利的象征,虽或大或小,或多或少,但他们掌握着相关的国家权利,也代表着国家来行使相关职能,从而高人一等。而作为接受统治和管理的平头百姓,大家都更喜欢包青天那般公私分明、惩恶扬善、一心为民的清官;而憎恶和珅一样的鱼肉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同样为官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这与为官者自身密不可分,但更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脱不了干系。

  对于古代选官制度,我们通过各种途径也略知一二,其中最闻名的便是科举制,它不仅延续千年,更是对现代中西方社会选拔人才的方式有着蒙的作用,可谓影响深远!但我国古代还存在过“抓阄做官”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选官方式,这特殊的制度,恰恰也顺应了历史发展需求。

  抓阄做官,是真是假

  大多数历史爱好者听闻“抓阄做官”就觉得是一种戏谑的说法罢了,不可信!但究竟“抓阄做官”这种近乎荒诞不经的事情是否真的存在呢?答案确实肯定的,而且还延续了很久,并演化出了多种形式和说法,常常用于一些特殊的选官场合,来解决一些难以抉择的官吏任免之时所用。

image.png

  抽签做官

  1、枚卜功臣,惟吉之从

  《尚书·大禹谟》记载:“枚卜功臣,惟吉之从。”

  这里的“枚卜”便是最初的抓阄做官的一种方式,当时舜想将自己的位置传给大禹,结果大禹就以此话推辞,意思是用“枚卜”的方式从功臣中选取一个顺从天意的,这里的“枚卜”就是通过占卜的方式来选官的意思,后世也常常用到此法,如明代“枚卜”专指选大臣为大学士,入内阁主事。

  2、掣签探筹,一大变矣

  而“掣签”即为抽签之意,这也是一种选官方式,从明末沿袭至清朝,特指吏部选拔官吏的方式,《明史·孙丕扬传》中记载:“丕扬 挺劲不挠,百僚无敢以私干者,独患中贵请謁,乃创为掣籤法,大选急选,悉听其人自掣,请寄无所容,一时选人盛称无私,然銓政自是一大变矣。”这是“掣签”法的由来,在当时极大地缓和了朋党所带来的隐患。

  “探筹”其实也是抽签的一种方式,一般和投钩连用,《荀子·君道》中记载:“探筹投钩者,所以为公也。” 就是为了追求公平而选择的一种抽签方式,后世也常用于抓阄做官的文雅说法。

  总而言之,无论是“枚卜”、“掣签”、“探筹”都是古代抓阄做官的文雅说法,这类方式是在面对特殊情况,又难以抉择时,采用一种顺应天意的“方法”,从而达到相对的公平的方法,当并不是古代的主流选官制度,那何为主流的选官方式?

  追古溯史,选官之变

  1、原始社会,天下为公

  《礼记》的《礼运》篇曾经提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讲述的就是在原始社会,人们将权利传给有能力的贤者,而并非自己的亲人,以此来实现社会的更好发展,可称之为“选贤任能”,这与后世儒家所追崇的为官之道相近。

image.png

  禅让制

  而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在推举联盟的首领时,采用的便是人们所熟知的禅让制,如尧舜禹就是通过此方法,适应于当时较为落后的原始社会,才让社会逐渐趋于安定。所以在那个十分落后的原始氏族社会里,采用这一任官制度,是十分契合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的,同时也对推动当时社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2、家之天下,世卿世禄

  从历史课本中,大家都能知晓,禅让制自大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之后,就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而官吏的选拔制度也由此变成了世卿世禄制

  《礼记》的《礼运》篇记载:“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通俗意义上说就是“世袭制”,子承父业,兄终弟及,官位大多由皇室或者贵族世代担任无论贤能与否,这也标志着奴隶社会的阶级制度达到了顶峰,从而固化了社会的各个阶级。

  所以通过这一选官制度可以看出世卿世禄制极大的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当时使得社会的阶级流动性过低,各阶级产生固化形态,也直接导致了诸多弊端,利于统治,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唯才是举,奖励军功

  历史的车轮奔腾至春秋战国时期,在那样一个百家争鸣,诸侯争霸的纷乱时代,官吏的选举任用制度有了极大的变化和发展。主要有两种,一是招揽人才作为宾客,一是奖励军功。

  由于国家的强大必须通过人才的任用,所以很多诸侯纷纷选拔人才,或者在府上养起宾客,招揽人才,如当时的四君子正是宾客盈门,人才众多,而闻名于世,同时也正是知人善任才使得众多诸侯取得了成功。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司马迁《管晏列传》

image.png

  齐桓公、管仲二人

  齐桓公正是重用管夷吾才得以称霸,但管仲曾是齐桓公争夺储君路上的绊脚石,还参与刺杀齐桓公,但齐桓公尽释前嫌,唯才是举,才得以称霸天下。而后来秦国的崛起与商鞅的变法密不可分,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以杀敌数量来论军功,大大激励了秦国将士的求胜心,提升了秦军的士气,最终一统天下。

  由此看来,在那样一个极度开放和包容的时代,唯才是举的选官制度是各个诸侯国强大的利器,最终秦王一扫六合,统一中国,功过三皇,名盖五帝,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唯才是举和奖励军功,始皇帝才能千古留名!

  4、察举征辟,九品中正

  到了秦汉之际,封建王朝初步建立,帝王想要牢牢将权利攥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打破各地的宗族势力过大的局面,就必须采用新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以此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并实行中央集权。可秦朝二世而亡,所以改革官吏选拔制度的刚需就交付给了汉朝

  到了汉朝,察举制和征辟制盛行,前者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由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将经过考察的优秀人士推荐给朝廷,后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方式,由朝廷或三公以下召举布衣之士授以官职,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叫“征”,三公以下高级官吏聘布衣为自己幕僚属官叫“辟”。

  汉朝的察举征辟制尤为注重孝廉,即选拔者的品德,这在当时大受推崇,使得很多布衣寒门也可以入朝为官,大大推动了底层阶级和中上层阶级之间的流动。这一制度在当时对社会的安定起着很很大作用,也让官场的一些不良风气得到了很好地稀释。

image.png

  察举制下名门望族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这也很好地讽刺了察举征辟制的弊端,太过于注重形式上的孝廉,致使很多被举荐的官员并不能很好的胜任自己的官职,因为他们可能是一个好儿子,但不一定是一个好官,缺乏做官所需要的才能,过于注重形式这一点注定了察举征辟制无法长远!

  而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来选拔官吏,实际上也是换汤不换药,以有名望的人担任“中正”官来评选人物,将人物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按品级上下决定官阶大小,看似是察举征辟制的改良,但实际则不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对九品中正制最好的表述,尽管最初该制度带来了一定的效益,但最终沦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发展权势的工具,使得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5、科举成型,延用千年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汪洙的《神童诗》很好地阐述了当时科举制在底层人民心中迫切读书为官的思想。科举制自隋朝创立,唐朝得以完善,到清朝废除,延续千年之久,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巅峰之作。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是当时诸多学子的梦想—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在唐朝科举主要分为进士、明经两科,当时流行“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样一句话,可见很多学子一生都花在了读书和科举考试上,白了少年头却只能空悲切。

image.png

  随堂科举

  唐太宗李世民曾言:“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这一句不由得让人印象深刻,诸多的英雄好汉此刻正端坐家中,一心读书,不得不感叹科举制实在是统治者的治国利器,即使得社会趋于安定,又选拔了栋梁之才,为国家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谓一石二鸟

  而为何科举制最终又遭到废除呢?主要是由于其过于形式化,到了明清之际,科举以八股文取士,内容过于局限,使得民众思想被严重束缚,这也最终导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历经千年的科举制被最终废除。

  科举制实际上是一种先进的选拔制度,只是由于考察内容错误,不应该被废除,这也引发后来梁启超的后悔之言:“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乎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他还说到西方大国的选拔制度类似于科举制的本意,但我们却做了因噎废食之举实在可惜。

  总的来说,科举制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虽有糟粕之处,但制度本身的核心思想是如今诸多国家选拔人才的前身思想,我们应当认同,并学习其精华部分,将其合理运用方是正道。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1、时势不同,而官制异

  纵观历史上的选官制度,从世卿世禄制到察举征辟制再到最终的科举制,无论是何种选官制度,无一不是历史的必然结果,都是当时统治者所选择的统治或者选拔人才的工具,所以无论何种制度都有利有弊,不过切合社会实际的为良好的选拔方法,反之则不然。

image.png

  父母官

  不管选官制度的如何变化,对于统治者而言都是为了更好地统治国家,对于人民而言也都想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官、清官出现,两者的诉求其实是固定的,但是选官制度却不断变化,因为在找一种较为恰当的方法来选拔官吏,而最终选择了科举制。

  所以由于各个朝代的需求不同,对选官制度的要求也不同,但不可否认选官制度是在一步一步趋于完善的,所以历朝历代的官制才会有异同之处。

  2、为官之要,服务于民

  近年来大火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讲述的就是官场上的一些风云,但抛开故事看本质,揭示的是为官者最重要的就是造福于民,做人民的“公仆”。走进基层,为群众建设做贡献,一心为民是一个官员的首要任务,古往今来,无不如此。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上每每有清官上任的地方,百姓无不箪食壶浆相迎,因为他们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盗贼销声匿迹,而任满离开时,百姓更会相送数里,依依不舍。所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官吏的政绩的最高标准。

image.png

  总结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早年在启蒙运动时期,听闻中国的选官制度是平民百姓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来做官,而不是欧洲的那种世袭制时所表示的羡慕和倾佩之意。我们的祖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经历了选官制度的各种变化,最终选择了科举制,可能制度本身有所缺漏,但这种思想值得学习和实践,除此之外的种种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华部分也正等待我们去发掘和革新,并以此来推动文化的传承,正迫不及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