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之父陈振龙:从菲律宾带回几节藤蔓,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陈振龙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在古代因为生产力低下,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所以很多农民基本上连饭都吃不饱,一旦遇上灾年,饿死的人口,那更是数以万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以农业为本。

  但是在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并不发达,没有杂交水稻,没有玉米,只有稻、黍、稷、麦、菽五谷,不仅有地域限制,而且产量低下。

image.png

  粮食的缺乏,就造成了古代人口的缺少,但是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中国人口数量竟然突破三亿大关,原因竟然是,明代万历年间,一个小人物从国外冒死带回了一种农作物。

  这个小人物名叫做陈振龙,是福建省福州府长乐县青桥村人,出生于明朝嘉靖22年。陈振龙年轻时也是一个读书人,但是因为屡试不中,人到中年便弃文从商。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很多商人都会下南洋,陈振龙也不例外,他将生意一直做到吕宋,也就是今天菲律宾一带,在菲律宾他发现了一样东西,让大明王朝延续了50年的寿命。

  这样东西就是甘薯。

  到了万历年间,明朝显露出衰败之象,其实自嘉靖皇帝开始大明王朝就已经走下坡路了,明朝中后期的几个皇帝,个个都比较有个性,嘉靖皇帝喜好炼丹修道,而万历皇帝更是30多年不上朝。

  而且大明王朝在万历年间更是天灾不断,如果不是因为天灾的原因,万历不上朝就不上朝,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天灾人祸并行,万历三大征更是消耗了大明最后的国库,这使得民间哀怨四起,饥民成灾。

  老百姓的生存没有了保障,难免会出现揭竿而起的现象,所以万历年间,大明王朝时属于内忧外患之时。就在这个时候,陈振龙从菲律宾带回了甘薯这种作物,着实缓解了大明王朝此时的忧患。

  陈振龙从菲律宾引进甘薯可是着实不易,因为当时菲律宾已经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人从美洲引进甘薯,在菲律宾种植,甘薯这种作物不仅产量高,而且可以生吃也可以熟吃,更为重要的是种植要求很低,只要不是沙漠和冰原,其他任何地域都可以种植。

  当时西班牙人为了封锁甘薯种植技术,就严禁出口甘薯,一旦有人将甘薯带出菲律宾,将会面临严峻的处罚。

image.png

  “番薯之父”陈振龙

  陈振龙早年也是读书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也是自小就深深的打在心里的,在自己的家乡有数以万计的人吃不上饭,而北方地区更是饿死的人不计其数的情况下,如果将甘薯这种作物带回国去,也许可以救下许多人的性命。

  这个想法坚定之后,说干就干,1593年,陈振龙在菲律宾购买了薯种,将薯藤装在竹筒中然后挂在船舷上,才得以渡海带回福州培植。

  培育成功之后,他便让自己的儿子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说甘薯可以救饥荒,金学曾听说之后大喜,当即批示:

  “夷国之薯气味平甘,可补粮食不足,该生涉险带种而归,实属义举,速觅地种植,俟收成后,将朱薯呈验”。

  同年,陈振龙父子就成功的将甘薯种植了出来,然后在第二年推行种植,果然大大缓解了福建地区的饥荒。

  随后,金学曾又将甘薯推广到东南沿海各地,救了许多人的性命。老百姓不至于饿死,也就不会造反,因此,陈振龙带回的甘薯,可以说间接的为大明王朝续命50年。

  陈振龙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甘薯之父,值得一提的是,满清入关之后,大肆屠杀,使得中原人口骤降。

  然后到了乾隆十四年,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将甘薯推广到山东胶州,然后又陆续在北方推广开来,到了乾隆六十年,中国人口已经超过了3亿人,到晚清时期甚至突破了四亿人,其中甘薯功不可没。

  嗣后,陈世元将番薯入华繁衍的这段历史,以及如何栽种番薯的知识点编辑成书《金薯传习录》,至于为何要叫金薯,陈世元在自述中表示,番薯的传播,要感谢当年福建巡抚金学曾的大力推广,所以叫“金薯”。

  此外,陈世元将自己祖先陈振龙从菲律宾冒死带回番薯苗的故事,也详细记载在了书中:

  “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在古代有陈振龙这样的人,心怀苍生,以一己之力让数千万人免于挨饿,让中华民族蓬勃繁衍。在现代则有袁隆平老先生,苦心科研,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样解决了亿万人的粮食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