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编舞台剧想震慑英国人,为何反而被小看了呢?
2020-08-19 14:39:15 李臣典 南怀仁 钱沣 黎简

  大清乾隆爷,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不过,乾隆最擅长的还是当“导演”。他导演的“国际大片”糊弄起洋人来,堪称一绝,不动一兵一卒,便能使四夷万国来朝

  洋人来华进献贡品时,乾隆安排了专门的贡道,贡道所经之地,“山川雄秀、人物殷稠”。但乾隆别出心裁,选择“气象更雄壮”的路线,编排了由大清官员和百姓共同出演的大型原生态情景剧《大清印象》,以便让洋人边走边看,从灵魂深处对大清心悦诚服

  那场剧中,各省官员将道路、桥梁、屋宇都进行了修葺粉饰;沿途各支驻军“列营站队,务须旗帜鲜明、甲仗精淬”,并对各国使臣及随从人数、贡件等逐一稽查,以塑造大清严谨的外交体系。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使团访华。英国当时号称日不落帝国,实力最强,乾隆担心一部《大清印象》的威慑作用不够,又特意编排了大型专业舞台剧《四海升平》。

  此剧独具匠心,指“海龟”,骂“蛮夷”,讲述了文昌帝君引天神天将、金童玉女,收服闹事的海龟,给皇帝贺朝拜的故事。乾隆借文昌帝之口告诫英国,要听话,别搞事,才能过上幸福日子。可英国人硬是没看懂,更别说领悟戏中的微言大义—因为乾隆实在高估了大清百姓的演技。

image.png

  大清这帮“群演”素质低、水平差,上台就穿帮,毁了一出好戏。特别是狡猾的英国人虽然没看懂戏,但从戏中看出了破绽,瞅出了端倪。

  先说形象问题。百姓能参演乾隆导演的大片,那可是祖坟冒烟的好事,不说精心打扮,至少得置办几件像样的行头,但大清百姓丝毫没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硬当自己是吃瓜群众。好戏开演后,他们衣衫褴褛上场,个个瘦弱不堪,丢尽了大清脸面。

  再说气节问题。大清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人们受儒家思想洗礼多年,应有礼义廉耻之心。这帮群演倒好,对洋人施舍的残羹剩饭,千恩万谢,对洋人泡过的茶叶,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在洋人面前出尽洋相。

  最后是和谐问题。大清之所以“繁荣昌盛”,根本原因就是在乾隆的英明领导下,官民“和谐”,团结一心,共谋发展。群演们却不能领会这层含义,见官如见爷,磕头似捣蒜,在官家面前大气不敢出,即便被驱使如猪狗,也逆来顺受,毫无怨言。

image.png

  观戏之前,英国人对大清多少心怀敬畏;观戏之后,英国人对大清反而渐生蔑视之意。

  因为乾隆导演的戏再精彩,戏中的大清王朝再威武,也遮盖不住清政府野蛮专制、百姓愚昧落后、社会冷漠麻木的现实。英国人据此得出结论:“大清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上”。

  40多年后,英国人又来了,不过这次带的不是贡品,而是坚船利炮,将“这艘旧船”打得千疮百孔。乾隆耗费人力物力编排的各种好戏,到头来不过是自欺欺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