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其实不是李建成

  公元621年,李世民迎来人生小高潮,坐拥天策上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等光环。天策上将府可设官员,相当于小朝廷。

  其实李渊本不想让李世民一家独大,为此培养过很多家族成员,比如李建成,太原起兵时和李世民平起平坐,分别担任左右大都督—这也是李建成唯一拿得出手的军功。进入长安后,李建成成了太子,但没军功就没话语权,在乱世谁理你?又比如李元吉,15岁就留守太原,李渊希望他能成大器,结果刘武周南下时,李元吉扛不住,撒丫子跑回长安。再比如李神通—李渊的堂弟,被派到河北坐镇,结果和李绩一起被窦建德俘虏。

image.png

  所以,当李世民军功日隆,李渊能做的其实很有限,只能勉强制衡。他几次对李世民说:“我最喜欢的其实是你,想做太子吗?千万不要放弃,加油哦!”这是画大饼,先稳住他再说。可儿子们闹矛盾时,他却总站在李建成那边。

  而大臣们,不是李渊的亲朋故旧,就是隋朝时的老同事、老战友,至于疆场立功的文臣武将们,基本没出任要职的,连起义元勋刘文静都被杀了。所以武德年间的格局就是:李渊、李建成、李元吉和满朝大臣是执政党,占据朝廷的资源和话语权,功勋不大却被李渊聚在一起,维持着弱势的主场地位;而南征北战的大将、各路诸侯的降臣、关东各地的官员……基本都被李世民笼络在手,组成在野党。

  按南北朝以来的套路,他们迟早有一战,当时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既然天下已定,另起炉灶也不现实,那就在李渊和李世民之间做选择吧。至于李建成,更像是李渊的附庸,资源根本不足以和李世民对抗,只有依附李渊才能生存下去。玄武门之变,其实是李世民和李渊的战争。

  在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人,都有一种敏锐的判断力,他们大多选了李世民,强者为尊嘛。而李世民也很有手段,据《资治通鉴》等史料来看,只要追随过他的人,基本都对他绝对忠诚。

  比如张亮,李世民让他带1000人去洛阳,结交豪杰以防不测,结果李元吉告密,张亮被关进监狱。可不论怎么严刑拷打,他一个字都不说。还有尉迟敬德,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把齐王府的不动产、存款、宅基地都赏给他。

  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事能靠杀人解决,领袖只有合理分配利益才能凝聚人心。李世民杀人不是目的,何况杀的还是李建成、李元吉等二线人物。他代表着武将、功臣、关东官员的利益,而这些人虽有巨大功勋,但在朝堂没话语权,这一切只有皇帝才能做到,所以玄武门的行动目标直指李渊。所有历史大事都不是一拍脑袋就决定的,而是筹谋的结果。

  李世民让温大雅坐镇洛阳,并派张亮结交豪杰,就是打算在长安混不下去时去洛阳割据。其他人不敢如此,唯李世民有实力,李元吉说:“当年二哥打败王世充进入洛阳时就大肆发钱,树立恩信。”那还是公元621年,可想而知,李世民在洛阳的根基有多深。

  李渊也在找出路,或是试探,对李世民说:“打天下都是你的功劳,我常说立你为太子,可你太谦虚。要不你就到洛阳做个二皇帝,别烦了。”李世民大哭。他当然知道,如果和汉朝梁王一样去洛阳当二皇帝,以后再想回长安夺皇位就名不正言不顺了。而李建成、李元吉也不想让他去,他在洛阳和关东的根基太深了,一旦割据一方,只有关中和四川的朝廷怎能抗衡?再加上李世民的军事能力,别开玩笑了。

  正好突厥入塞,李建成想了个办法,推荐李元吉担任统帅,顺便把尉迟敬德、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等秦王府的大将带走,在路上坑杀。然后在饯行时以摔杯为号,斩杀李世民。这一切李渊可能是默许的,至少不反对。

  这种密室谋划,李世民是怎么知道的呢?不好意思,是李建成的属下来告密的。而李元吉的心思,更可能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二哥死了,我就有机会了,太子哥哥好对付一点。

image.png

  在生命危险和前程压力下,秦王府的文臣武将赶紧怂恿李世民,“再不动手就来不及了……”一切水到渠成。

  父亲容不下、兄弟要加害、王府官员怂恿……再加上李靖、李绩表态中立,外部无忧。如果兵变成功,长安自然可以掌握在手,而洛阳大本营可以弹压关东,李靖和李绩等军中大将也中立,不会有任何后遗症;如果不成功,王府官员可退到洛阳,要么割据一方,要么发兵西进。至于史书怎么写,已经管不了了。

  结局我们都知道了。李建成、李元吉身死族灭,三天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并于三个月后登基称帝。随着李世民的登基,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等文臣武将纷纷出任宰相、将军等要职,完成朝廷的洗牌和换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