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家族在三国可谓“通吃” 他们最后为什么会落到被灭门的下场
2020-09-01 09:22:55 武圣人 张飞 刘备 关羽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三国诸葛家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诸葛亮家族在三国时期的影响很大,其成员不仅在蜀汉、东吴朝廷中都担任过丞相,连两国共同的对手曹魏,都有诸葛家族的人士出任要职,可谓“通吃”三国、显赫无比。不过,这个显赫的家族最终的命运却极为悲惨,无一例外都在本国遭遇灭门之灾,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image.png

  诸葛亮与刘禅

  诸葛家族在蜀汉的分支,领军人物无疑正是诸葛亮。作为刘备最为倚重的文臣,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便提出集团战略发展蓝图,此即著名的“隆中对”。在正式辅佐刘备后,诸葛亮更是不遗余力地帮助他联孙抗曹、攻取益州、进占汉中,从而创建跟曹魏、东吴鼎足而立的蜀汉政权。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辅佐,势单力薄的刘备很可能早就被曹操消灭,哪里还有机会称王称帝?

  蜀汉政权后,诸葛亮被进拜为丞相,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十余年,始终掌握着军政大权。诸葛亮执政期间,除发展内政、巩固跟孙权的同盟关系外,还曾南征汉中、五伐中原,为蜀汉政权的巩固与发展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34年,诸葛亮因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前线,享寿54岁。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国力渐转而下,尽管有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人的苦力支撑,但终究难免灭亡的命运。

image.png

  诸葛瞻剧照

  诸葛亮婚后长年无子,只好把兄长诸葛瑾的次子诸葛乔收为养子,直到中年才“收获”1个亲儿子-诸葛瞻。然而,诸葛乔英年早逝,没有留下子嗣,而诸葛瞻是个名副其实的“绣花枕头”,虽然官至宰相,但根本没有治国理政的能力。263年,诸葛瞻率军抵御魏将邓艾,结果因为屡屡错失战机,与其子诸葛尚一起战死于绵竹,诸葛亮家族由此被灭门。

  诸葛家族在东吴的分支,以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为始祖,但真正的领军人物却是诸葛瑾之子诸葛恪。诸葛瑾兄弟本来同时依附于叔父豫章太守诸葛玄,但在豫章被曹操攻陷后,却在逃往途中与诸葛亮失散,此后辗转流落江东,成为孙策、孙权兄弟的幕僚。据史书记载,诸葛瑾深受孙权的信赖,经常奉命出使荆州、益州,跟刘备集团巩固、发展盟友关系。

image.png

  诸葛亮与诸葛瑾

  诸葛瑾不仅在外交战线上做出过卓越成就,而且还长期担任南郡太守,在对抗曹魏、防范蜀汉的事业中立下功劳,屡次受到孙权的嘉奖。孙权称帝后,诸葛瑾晋升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并两度参与北伐曹魏的战役。奸臣吕壹乱政期间,诸葛瑾身为宰辅却毫无作为,因而在吕壹被处死后遭到孙权的斥责。241年,诸葛瑾在忧惧中离世,终年67年。

  诸葛恪是诸葛瑾的长子,自幼便以机警聪明、学识渊博见称,被世人赞誉为“神童”。222年,年仅20岁的诸葛恪被任命为骑都尉,辅佐太子孙登理政,此后又历任丹阳太守、威北将军,深受孙权的器重。丞相陆逊病逝后,诸葛恪升任大将军,执掌军政大权。等到孙权驾崩后,诸葛恪又以首席托孤大臣的身份出任太傅,旋因伐魏有功进拜为丞相,权势、地位达人臣之极。

image.png

  诸葛恪剧照

  然而,诸葛恪的权势并没有维持多久,便遭遇灭门之祸。原来,诸葛恪在253年春再次出兵北伐,结果因为轻敌冒进,在新城遭遇惨败,声望由是为之大损。诸葛恪悔恨失策,回国后为压制反对意见便大搞恐怖统治,肆意诛杀朝臣,由此令江东人人自危。253年底,宗室孙峻暗中联合吴主孙亮,以宴会的名义引诱诸葛恪入宫,在宴席之间将其斩杀,并诛灭其三族,诸葛瑾家族由此被灭门。

  诸葛家族在曹魏的分支,其领军人物为诸葛诞。作为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虽然才能比不上族兄,但在曹魏国内同样是一个才华出众、名声甚佳的人物。因为诸葛亮的关系,诸葛诞的仕途起初异常坎坷,长期担任县令一级的小官而得不到提升,直到族兄死后才迎来命运的转变。诸葛诞历事魏文帝曹丕、明帝曹叡、齐王曹芳三朝,最终官至征东大将军,封高平侯,奉命镇守淮南、抵御东吴。

image.png

  诸葛诞剧照

  权相司马懿死后,长子司马师执政,而诸葛诞的好友夏侯玄(司马师的妻舅)因为不肯依附于他,结果被诛灭三族。诸葛诞闻讯后异常悲愤,在暗中经营多年后,终于在257年起兵讨逆(此时司马师已死,司马昭执政),并引吴军为援,但没多久便被击败。次年,淮南首府寿春被攻陷,诸葛诞兵败被杀,同时被诛夷三族,唯有幼子诸葛靓因在吴国为人质获免。

image.png

  诸葛靓剧照

  诸葛靓少时与晋武帝司马炎相善,在吴国灭亡后逃至其姐琅琊王妃家中,武帝亲自去探望诸葛靓被拒,又多次征召其为大司马、侍中同样被拒。诸葛靓后来回到家乡,因司马家跟他有杀父之仇,所以终身不肯面向洛阳方向而坐,被时人称为至孝。不过,诸葛靓虽然不肯侍奉晋朝,但他的两个儿子诸葛颐、诸葛恢却做了晋朝的官,而诸葛恢甚至官拜宰相,成就不是一般的大。

  史料来源:《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