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火器技术高超,为什么打不过北方游牧民族?

  大家都知道,与刀枪剑戟等冷兵器相比,火器的威力要强出好几个级别。用火器与刀剑作战,就好比于大人和孩子打架,赢的概率非常大!

  但在中国的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个朝代:它在首先将火器应用于战争的同时,军队的战斗力却差到令人发指,在对外战争中鲜有胜绩,最终落得将大好江山拱手送人的下场。

  这个奇葩的朝代,就是大宋。

  牛X的火器科技树

  拜超级畅销的通俗历史读物《明朝那些事儿》所赐,现在一说起中国古代的火器,许多人就本能地想到明朝:什么三眼神铳、红衣大炮、鸟铳水雷......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对于这种情况,宋朝是不服的。如果古代有知识产权法的话,他们一定会追着明朝收取大笔专利费用。

  宋仁宗年间,朝廷大臣曾公亮、丁度两人,按照皇帝的旨意,编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方军事理论著作:《武经总要》。这部著作不仅记载了大量军事理论和历朝战例,还详细描述了宋朝当时所配备的各类军事装备,其中就有关于火器的相关记述。

  在书中,详细记载了当时北宋军队所配备的三种主要火器——毒烟球、火炮、火蒺藜的详细配方。

image.png

  为了保证火器的生产,在宋朝主管军火生产的"军器监"中,主管火器制造的作坊就多达11个,雇有数万工人日夜开工,火器生产能力达到了相当高的标准。

  据记载,1083年,在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北宋军队一次领用的火箭就多达25万支,北宋的军工生产能力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宋朝的工匠们还在火器科技树上一通猛点技能:除了研制出世界上最早的破片手雷(火蒺藜,爆炸时铁刺横飞)之外,还发明出了诸如"霹雳炮"、"震天雷"等威力极强的爆破火器。

  靖康元年(1126年),在北宋名臣李纲所领导的开封保卫战中,霹雳炮大显神威,"(爆炸时)响动如雷,半亩之内,人马碎迸无迹、甲铁皆透"。在南宋年间,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火枪和子弹的雏形,堪称当时的"黑科技"。

  从这些史料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与往常印象中大不相同的宋朝。

  人心散了 队伍不好带啊

  按理说,有这样的军事科技加持,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应该是爆棚才对。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截然相反,不仅如此,宋军总体战斗力之差,在历朝历代中都能够名列前茅,是名符其实的"战五渣"。

  据《三朝北盟汇编》中记载,靖康元年,在开封保卫战之后,宋、金两国议和,签订和议后,金朝军队派出了17名骑兵先行回朝报信。这支金兵小队在路过北宋境内的磁州(今河北磁县)时,被当地军官李侃率领2000士兵包围,但一战之下,结果让人跌破眼镜:"(金)十七骑者分为三,以七骑居前,各分五骑为左右翼......且驰且射,官军奔乱死者几半。"

  2000个打17个,这种碾压式的兵力对比,居然还被人打的惨败,宋军的战斗力,真是看得人满头黑线。

  如果你认为这就是宋朝军队的下限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续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一个更加让人啼笑皆非的战例:金国名将完颜宗翰带兵侵宋时,与大将折彦质、李回等统帅的13万宋军隔黄河对峙。看到宋朝军队人数众多,许多金国将领提出,不能轻易渡河,而应该等待军队集结,"整阵待战"。

  这时,一位谋士出了一个主意:"不若加以虚声,尽取战鼓,击之达旦,以观其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先放一个"威吓"技能,看看宋朝怎么办。

  看上去,这是个很典型的馊主意,但不得不说,这位谋士对宋军的水平还是相当了解的,这一招用在宋军身上,效果却出乎意料的好。第二天一早,金朝将领到河边一看,自己都吓了一跳:"河上之师悉溃"。13万人的庞大军队,居然不战自溃,军心涣散到这种地步,真是应了黎叔那句话:"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

  打不过金国,宋朝还能找得出理由。毕竟从完颜阿骨打起,就有"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说法,女真骑兵的战斗力在当时的确是出类拔萃。但和其他国家交战时,宋朝军队的表现也堪称"猪队友"。

  李元昊建立西夏后,与宋朝在西北地区展开了多场战事。其中规模最大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战,宋军都是惨败而归,当时的宰相吕夷简在得到战报时惊呼:"一战不及一战,可骇也!"宋朝作为偌大的中原帝国,与西夏这个偏处西北的小政权作战,居然打成这样,真不知道赵匡胤九泉之下看到自己的这些不肖子孙时,究竟会作何感想。

  一把好牌打的稀烂

  赵匡胤建立北宋时,全盘接收了后周的强大军队,并未出现大规模的内部斗争,国家实力在当时可说首屈一指。但为何仅过了几十年,宋朝军队就变得如此不堪呢?

  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衰弱,必然是在多重综合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但追溯源头,指导思想的落后和军事制度的诸多弊端,则是宋朝军事实力光速坠落的最主要原因。

  在宋朝的整段历史中,最要命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极端的"重文轻武"。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起家,自然对这些手握重兵的将领们万分的提防,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阵残虐,民受其祸。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宋太祖才搞了一出"杯酒释兵权",将大批武将的军权解除,直接把他们赶回家去养老,就连拥戴自己称帝的老部下石守信、韩令琦等人也未能幸免,可说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做完法事打和尚"。

image.png

  平心而论,宋太祖这样做,在客观上的确结束了五代以来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消除了威胁皇权的最大隐患。

  但过犹不及,为了便于控制,宋朝各代皇帝大量使用文人带兵,虽然其中也曾出现过范仲淹虞允文等擅长军事的文臣,但这样的军事天才型人物毕竟是凤毛麟角,其余绝大部分时间,宋朝的军队还是由不懂军事的文官所统带着。

  所谓"将熊熊一窝",在宋朝这个"外行领导内行"的体制下,如果能大胜仗,那才真是咄咄怪事。

  宋朝的"重文轻武",不仅仅是文官带兵,还表现在对武将的极度防备上。每当武将出征,所带领的军队都由枢密院调配,不仅"将不知兵,兵不识将",在军事行动结束后,武将还必须马上上交兵符,防范之严,如同防贼。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武将自然是心灰意冷,主要精力都放在混日子上,带兵作战成了高风险、低回报的苦差事,军队的战斗力当然衰弱。个别励精图治、能力出众的将领,如狄青、李纲、宗泽岳飞韩世忠等等,不是遭到文臣掣肘,就是被罢官治罪,如此擅长自毁长城,不打败仗简直说不过去。

  宋朝实行禁军和厢军的两分制度,最为强悍的禁军大多数驻扎在京城附近和个别军事枢纽地带,而守卫其他绝大多数地区的这是以老弱病残为主的厢军。这些所谓的厢军,维持地方治安尚可,上阵杀敌却是勉为其难。正因为如此,一旦禁军作战失利,各地厢军完全起不到防御作用。所以外敌入侵时,常常能够长驱直入,直扑宋朝的核心地带。

  在思想和制度的约束之外,宋朝军事也存在许多先天不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北方防线的天生残缺。

  自从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开始,这片地势险要的战略要地始终掌握在北方政权手中。一旦开战,宋朝无险可守,而北方骑兵居高临下,可以直扑宋朝腹地,自然具有绝大的优势。

  此外,当时主要的马匹产地——东北和西北地区,都处于宋朝势力之外,战马的缺乏使得宋朝只能以步兵为主,之前所提到的宋朝大力发展火器也是为了解决马匹不足而采用的权宜之计,但即使如此,在大平原作战中,骑兵具有对步兵的先天优势,所以宋朝屡战屡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平心而论,在这样的劣势之下,宋朝能够支撑三百多年,已经算是不容易了。但在如此长的时间当中,大多数宋朝统治者不思进取、奢靡淫逸,将议和赔款作为维持政权的唯一手段,使得军备愈加松弛,军事实力江河日下,最终把一把好牌打的稀烂,国家覆灭也就不足为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