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攻城时,为什么没有选择用火烧城门?

  还不知道古代城门是木头制成的,攻城时,为什么士兵不选择用火烧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都城的城门意义重大,工匠们都会细细设计,并考虑到各种风险隐患,修建一个坚固的城门。古代城门不像现在的家门是铝合金做的,都是木头一点点合在一起,体积和重量巨大,而古代攻陷城池的时候,为什么将领们不选择让士兵火烧城门呢?

image.png

  攻城本是下策

  《孙子兵法》有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其表达占领城市最好的方法是用计谋夺取,或是派使节交涉,差一点的是派兵讨伐,最差的做法才是直接攻城,这个损耗的人力物力是前面的几倍多。《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军事书,其书的内容被很多将军运用,也被后人称赞,书中的智慧经过千百年仍然实用,它说攻城之打算是非常的糟糕,那么这个做法必然不是最好选择。

  属于下下策的攻城,主要由于古代的不发达,将军带领部队跋涉千里在都城外驻扎营地。除了本来的士兵还要带够干粮,舟车劳顿而且吃住都不好,而这其中耗费巨大人力财力和物力,倘若一座城池迟迟的无法攻下,这损失就更加的大。将领带军上阵,与敌人正面冲突起来,场面会非常的混乱,自己队伍的士兵逃跑或者被对方抓去当俘虏,这些情况根本无法料到,将领在战争结束后也无法很好判断士兵的去处。

image.png

  最后这些将领们在攻城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城门内的情况,如果城内有埋伏和陷阱,攻城更加的难上加难,而攻城之兵几乎是送命的事情。而且打仗也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也许可以凭借充足兵力多次强攻,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士气会大大的减弱,这使得攻城成功希望非常的渺茫。

  木门本身特点

  古代的木门是非常笨重的城门,推门也是需要几十个人一起推,一人之力几乎没有办法成功。而这些木门在设计之初,也是考虑了敌人火攻的情况,工匠门使用的材料都是上千年的老木头,并且是一些具有优良防火防潮性能的铁桦木、枣木、榆木,除开木材本身性质,它们还会进行二次加工,加上铁皮使得它们更加坚固,更能抵御外敌入侵。

  将领如果强行火攻之策,几乎也没有办法短时间使得这些木门被烧干净,而且即使幸运地点燃城门,围着城门的护城河和水源也会让这些刚刚冒出的火星瞬间熄灭。

  古代影视剧中的攻城常见剧情,是一众士兵爬上城墙,然后占领高地攻下城池。而真正的战争中,都城的门障不可能只有一道,假如有幸火攻下第一道大门,进去后也非常容易陷入对方的陷阱中,而且敌方之城敌方会更加的清楚地理位置方向,而攻城的人却一概不知,这也是军防图非常重要的原因,了解对方的军事实力,才会使胜算大一些。第一道门与第二道门中设置陷阱,那进入对方阵营后几乎就像“瓮中捉鳖”,几乎就是白白送命。

image.png

  火攻成功后,熊熊燃烧的大门前,有多少人敢冲进火焰中杀敌。即便有莽撞英勇的士兵愿意为国奉献,可几乎是进去就被烧成重伤,或者燃成灰烬。燃烧着的城门几乎犹如人间地狱,时时刻刻都要把人吞噬。

  结语

  古人智慧是无穷的,早在《孙子兵法》中就明确提到攻城为下策,而火烧下攻城则是下下之策。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历朝历代都会建立都城,都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之地,其防御是相当重要的,修建的城门是抵御外敌的一道关卡,而秦始皇修建的长城最初也是为抵御匈奴人的侵犯,最后还成为中国的标志的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