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随手写的一首诗,读完感觉自己是结巴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苏轼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文字更是伴随着文明之初就诞生了,经过了上下五千年的演变,拥有着丰富的内涵,每一个字都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演变,在不同的词章中代表截然不同的含义。正因如此中文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不仅外国人很难入门,实际上很多本国人也不见得完全掌握了。

  绕口令相信很多人都试过吧?比如说这首《巴老爷有八十八棵芭蕉树》:“来了八十八个把式要在巴老爷八十八棵芭蕉树下住。巴老爷拔了八十八棵芭蕉树,不让八十八个把式在八十八棵芭蕉树下住。八十八个把式烧了八十八棵芭蕉树,巴老爷在八十八棵树边哭。”

  看得人眼花缭乱,读起来更是饶舌,但这首还算是比较通俗的,意思也比较好理解,读几遍基本就背下来了,下次再度也就不会再那么的咂舌根了。在过去还有一种“双声诗”或者说是“口吃诗”、“结巴诗”,那读起来才叫折磨人。

image.png

  读“双声诗”虽然折磨人,但也有一样好处,那就是帮人练习发声和口语。譬如说苏轼创作的这首《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虽然读第一遍的时候会怀疑自己是口吃,但是多读几遍却能发现很多的意趣,不信你试试。

  《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 苏轼

  江干高居坚关扃(jiōng),犍(jiān)耕躬稼角挂经。

  篙竿系舸(gě)菰(gū)茭(jiāo)隔,笳(jiā)鼓过军鸡狗惊。

  解襟顾景各箕(jī)踞(jù),击剑赓(gēng)歌几举觥(gōng)。

  荆笄(jī)供脍(kuài)愧搅聒(guō),干锅更戛(gā)甘瓜羹。

image.png

  这首诗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当时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苏轼的弟弟苏辙去看望兄长,两人一起到九曲亭游玩,苏轼和苏辙都是才子,久别重逢自然要吟诗作赋。

  苏辙写了篇《武昌九曲亭记》的文章,而苏轼就写了这首富有趣味性的诗。在文中苏轼还写了一段简单的介绍,来说明自己写这首诗的原因:“予往在武昌,西山九曲亭上有题一句云:玄鸿横号黄槲岘。九曲亭即吴王岘山,一山皆槲叶,其旁即元结陂湖也,荷花极盛。因为对云:皓鹤下浴红荷湖。坐客皆笑,同请赋此诗。”

  《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所要表达的意思其实非常简单,前四句描写了自己所见的景色,然后到了第五局开始写大家喝醉酒后的状态,有的开始击鼓作乐,有的舞起剑来。总之场面十分的温馨和惬意。

  以苏轼的才华,完全可以写出更优美的辞藻。不过要写出这种运用大量相同声母的诗,明显难度要更高一个层次,尤其是其中运用了大量的生僻字,几乎可以说一万个人里,也难有一个人第一次就完全念对的。

  学习语言有助于我们文化修养的提升,当然像“绕口令”还有“双语诗”完全可以当作文字游戏来玩,在不知不觉中提升。比如这首《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便是非常好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