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春分日》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理解呢?

  春分日

  【五代·徐铉】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image.png

  徐铉(916-991),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他是五代时期的文字学家、书法家、诗人。徐铉在文字学方面造诣很深,曾奉旨与人共同校订《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其实,徐铉的诗文也很有特色,只因为他文字学方面成就的遮盖,一般人并不知晓。像这首诗,就是一首很有意蕴的节日诗。

  古人用“孟”“仲”“季”来表示月份,每季的三个月依次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仲春”就是农历二月。春分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四个。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春分日也就落在仲春,在公历的每年3月21日前后。

  仲春二月,春色中分。绿野之上,朗月徘徊;蓝天之下,白云时来时去;燕子衔泥,上下翻飞;花儿飘落,纷纷纭纭。面对此情此景,独守闺房的思妇总是煎熬难耐的,特别是到了明月朗照、天地空明的晚上,就更加感到孤苦了。

image.png

  如果没有最后两句,这就是一首美春之诗。现在有了最后两句,美春之诗变成了伤春之调,且伤得幽深绵邈。当我们再细想一下,春风摇荡的晚上,明月朗朗地照着,高楼上飘下时断时续的忧伤的女中音,那是一种怎样的孤苦呢?

  诗作的最后两句有两解,差异在对“不可”理解的不同上。

  一说“不可”就是“不能”,就是“没有”。“不可闻”就是听不到。高楼的晚上,思妇不忍发歌,所以听不到。

  一说“不可”是“不敢”。“不可闻”就是“不敢听”,因为唱得太悲伤。

  你认为哪种理解更有诗意呢?

  无论哪种理解,都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给人很多可咀嚼的味道。

  可能有人会问:“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为什么就一定是“春分日”发生的事情呢?为什么不是其他时光中发生的事情呢?

  我想,“春分日”应当就是春心最摇荡的时日!自然的春天是这样,人心中的春天也是这样,特别是那高楼上的思妇更是这样。

  徐铉是不是也这样认为呢?多半是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