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如果刺杀秦王成功的话,能阻止燕国的灭亡吗?

  荆轲刺秦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燕国的先祖召公奭和周王族是同姓,姓姬。武王灭商后,赐封召公于北燕,这是燕国的起源了。召公是位贤人,周成王年幼时,代其主政,很受百姓爱戴。有一次,召公去乡下巡视,在一棵梨树下为老百姓判断官司,处理结果双方都能接受,非常公平;召公去世后,老百姓思念他的政绩,怀念着那棵棠梨树,不舍得砍伐,并且歌颂着它,作了名为《甘常》的诗篇。燕自取封地之初,因为召公贤良,处事公正,为燕国创造了好的基础,加之国家远离中原纷争,国家延续了八百多年,是姬姓封国维持最久的,可以说召公功不可没。《史记·三十世家·燕召公世家》太史公曰:召公奭可谓仁矣!甘棠且思之,况其人乎?燕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彊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於姬姓独後亡,岂非召公之烈邪!

image.png

  燕国苦心经营数代之后,国家一度强大,曾跻身于战国七雄之一。后来的继位者燕王哙脑子了进水,效仿唐尧虞舜"禅让",将国政大权甩手交给相国子之管理,但遇人不淑,以至"子之之乱"。再后来,燕昭王因复兴燕国问计于郭隗,郭隗以"千金买骨"的故事劝说燕王纳贤。于是燕昭王"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引魏国之名将乐毅赵国之名将剧辛、齐国之圣人邹衍等贤人争相来投。国家很快强盛起来,乐毅率燕军讨伐齐国,齐国除聊、莒和即墨三处外,其余均被燕国占领了长达六年之久。但昭王之后,惠王与乐毅有隙,乐毅去了赵国后,燕国就被齐国打败,夺回被燕国所夺之城。燕惠王之后,燕考王之子燕王喜,刚与赵国签订外交盟约,却又趁赵国"长平之战"后国内兵力空虚之机,亲率大军讨伐赵国,被赵将廉颇打败,还包围了燕都城。

  召公是贤人,获赐封于燕,治理有德;而他的后人燕王哙用人不贤,导致"子之乱政";而昭王礼贤,所以燕国复兴;而燕惠王之后,国家领导人不尊重贤人,加之强秦崛起,所以国家一蹶不振了。所以说,一个国家或组织必须要重视人才,好的人才会让其发展更强大,没有人才,或任用庸人,就会从此衰败。

image.png

  燕太子丹与秦王嬴政曾一起在赵国为质,幼年时两人的关系还挺好,在嬴政回国继位为秦王的时候,太子丹又被送到秦国当人质。但嬴政做了秦王以后对太子丹并不是非常友善,所以太子丹因怨恨而逃回燕国。这时的燕国已经很弱小了,而秦国越来越强大,灭掉韩国、赵国、魏国、楚国之后,秦军的战车已开到了易水边上了。太子丹无奈,决定先发制人,派刺客荆轲携督亢地图入秦,借敬献地图之机刺杀秦王,然斩首未遂,荆轲被杀,并五马分尸,这也是成语"荆轲刺秦"的出处。

  嬴政怒而派大将王翦统兵伐燕,公元前226年,秦军攻破了燕国都城蓟,燕王逃走并且占辽东而居,为息秦军之怒,献太子丹人头于秦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到底是战术上的斩首行为,还是太子丹怨恨嬴政的报复行为?我想应该第一种理由更充分一些,时秦军已经到了易水边上,秦统一六国势在必行,嬴政不会因幼时玩伴太子丹而放弃燕地这块大肥肉;有没有"荆轲刺秦"这一出戏,吞灭燕地也早已是计划内的事了;而这时燕军太弱,无力组织有效抗秦之战,若斩首成功,秦国必因接班人的争夺而内乱,就可以给燕国以喘息之机;想法是很美好,但对手太强大。同时,也可以看出太子丹的局限性,就算刺杀嬴政成功,真的可以避免燕国被秦灭亡?一个国家最高领导会因为过去的交情放弃原则性的国家利益?所以,一个管理者对事情的判断一定准确,否则后果堪忧。《史记·十二本纪·秦始皇本纪》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二十一年,王贲攻荆。乃益发卒诣王翦军,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得太子丹之首。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

image.png

  公元前222年,秦军攻取了辽东,俘虏了燕王喜,至此燕国灭亡。秦军返回的途中,又进攻了代地,俘虏了代王嘉。秦国在燕地设置了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同年,王翦遂平定了所有江南之地,越王投降,秦国在越地置会稽郡。这时,秦军已有三十二个郡,及一个京畿直辖区"内史"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