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狄青郁郁而终的背后,预示着什么?
2020-12-09 15:16:08 狄青 宋仁宗

  有句成语叫“出将入相”,意思差不多是担任领兵的将军和朝廷的宰相,这是自古以来,为国效力的最高境界。直到唐朝,这个成语仍然可以用在同一个人身上,文武兼备,上马打仗,下马治国。

  这样的全才不在少数,姜子牙伍子胥曹操等等都是。唐朝前期也是人才兴盛的时代,托塔天王的原型李靖,在历史上确实是个非常厉害的人物,文武两方面的最高职位都做过。

  但是,也正是从唐朝开始,文武开始有了分途的苗头,安禄山发动叛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李林甫断绝了他成为宰相的希望。有梦想的大臣都会把一人之下的那个位子,看作自己的人生巅峰。

  而宋朝一位名将的抑郁而亡,预示着中华文明转入重文轻武的风气,武将的上升通道被完全封闭,沦为遭人轻视的职业。接下来的屡屡挨打,直至国家灭亡,都是由此发端的。

  这位名将是狄青,北宋仁宗朝时,最有希望成为宰相的武将。他有着一个非常励志的人生,出身穷苦,刚刚成年时,因为打伤人而入狱,被刺配从军。

image.png

  梁山好汉有一大半都有着跟他一样的经历,脸上刺字,发配边疆。狄青没有上梁山,而是兢兢业业地从基层骑兵做起,在西夏前线一刀一枪地拼出来。

  西夏军队向来凶悍,宋军经常吃败仗。狄青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勇猛,每战必身先士卒。有一次受了重伤后,听到敌军来犯,马上跳起来冲过去。西夏军队无人是他对手,一直败给狄青。

  狄青是幸运的,先后受到尹洙和范仲淹的赏识,不但将他提拔上来,还指导他读书,使他成为文武双全的智将。宋仁宗多次召见狄青,向他问询军国大事。

  仁宗还送药膏给狄青,让他把脸上的刺青去掉。水浒传里写得很明白,脸上刺青是耻辱的标记,军人和罪犯的地位是差不多的。狄青坚持不肯,他对仁宗说,留着这刺青,可以让军人们知道自己的出身,鼓励他们为国效力。

  狄青因功升到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接下来,狄青又奉命平定侬智高叛乱。这一仗打得漂亮,解决了这个困扰南方多年的大麻烦。大家都称他为武曲星下凡。

  胜利回京后,狄青成为枢密正使,执掌全国的军事工作。宋朝实行的是兵将分离的制度,枢密使虽然是最高军事主官,但没有兵权,只负责军队人事升迁、情报、战略谋划,以及后勤等工作,职能上已经比较接近现代的国防部。

image.png

  到了这个位置,狄青离真正的宰相只有一步之遥了。后来的岳飞也只做到枢密副使,还比不上狄青。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狄青知道,自己在文官眼里,始终是个武夫异类。

  宰相韩琦在清查军中贪官时,抓了狄青当年的手下大将焦用。狄青找到韩琦,请他开恩免除焦用死罪,因为焦用为国血战过,是个大好男儿。哪知,韩琦回答他,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儿。

  这是文官对武将毫不遮掩的歧视,狄青无奈,只能坐视焦用被斩。狄青保不住手下,连自己都差点被罢官。文官们不愿意见到武官坐到如此高位,寻找一切机会来弹劾狄青,最终使他失去了仁宗的信任。

  连仁宗都感到奇怪,为什么文官们咬着狄青不放,非把他拉下来不可。当时的宰相文彦博回答得很巧妙,当年的赵匡胤和现在的狄青,地位处境是相似的。仁宗明白了,自己老祖宗干的好事怎么会不清楚。

  于是,狄青被贬到陈州,朝廷还派人经常监视他。朝廷的怀疑,同僚的蔑视,都是让这位曾经驰骋沙场的老将无法忍受的。公元1057年,狄青因生毒疮而病亡,时年只有50岁。

  朝廷给了狄青很高的哀荣,可这种表面功夫,没有唬弄住其他武官。武官们,尤其是高层武官,只求明哲保身,不愿再立大功,以防朝廷猜忌。

image.png

  在这样的氛围下,北宋再也没有出过一位能掌控全局,为国擎天的名将。指挥战争的都是文官外行。到了徽宗年间,大军统帅竟然是太监童贯,靠从女真手里买回一座空城而封了王。

  到了南宋,文官对武将的防范更是变本再厉,岳飞的悲惨下场,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这样的宋朝不灭亡才是奇怪的,也正是从宋朝开始,草原上的蒙古人终于入主中原成功,这是一千年来的第一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