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张仪的一生有多传奇?
2020-12-10 14:59:45 穆姜 东施 秦开 盗跖

  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张仪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

  张仪年轻的时候,曾经跟随鬼谷先生学习纵横之术,是战国时期有名的纵横家,张仪、公孙衍陈轸三大纵横家,张仪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以张仪为首的纵横家信奉“强国最先伐交”的道理,所以依靠出色的外交手段,为国家谋求强盛之道。张仪相秦近二十年,凭借自己出色的外交能力,把秦国从一个尚不敢面对魏国主力的西陲国家,变成了敢于称雄各国的霸主,张仪自己更是具有了“一怒而天下惊”的强势地位,张仪是怎么靠一张嘴“舌战”天下的呢?

image.png

  威逼利诱,降服魏国

  魏国作为战国时期的第一个推行变法的国家,最先强盛了起来,于是开始四处征伐,最后在桂陵、马陵先后被齐国击败,二十万精锐丧失殆尽,将军庞涓阵亡,魏国从此一蹶不振。虽然如此,但是虎有余威在,魏国作为第一个霸主国,自身的底蕴还在,最重要的是,魏国堵住了秦国东出中原的通道,秦国想要争霸中原,扩张强大自己,面对的第一个对手就是魏国。

  虽然在张仪出任秦相之前,秦国已经在河西和魏国进行多次交战并取得胜利,但是秦国依然无法全取河西之地,同时秦国东出的道路依然不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灭掉魏国。但是秦国就要扪心问问自己,有这个实力吗,虽然商鞅变法令秦国强大了起来,但是这时候各国之间的差距都不太大,“列国无独强”仍是张仪时代的主要格局,就像十年前的魏国一样,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承受两个国家的联合进攻,这个时候,就到张仪展示自己外交能力的时候了。

  外交第一战魏国,所有的外交手段,都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公元前328年,张仪和公子华领兵攻打魏国蒲阳,攻占后,劝说秦国把蒲阳还给魏国,张仪以秦国对魏国的以礼相待为由,劝说魏惠王将上郡和少梁割让给了秦国。从此魏国知道了秦国的厉害,开始联合其他国家对抗秦国,于是张仪开始了外交上的第一才艺展示,先领兵攻打魏国的陕,具有城池却将魏国人赶到了魏国境内。

  于公元前322年,为了降服魏国,让秦王罢免他的相位,去到魏国做了相国,开了劝说魏王臣服秦国的历程,因魏王多次不听劝告,张仪私底下多次让秦国进攻魏国,张仪这招从内部瓦解对手的策略屡试不爽啊。他不停地劝说魏王,在魏王心中种下种子,魏国还有和秦国修好的机会,这样魏国参加各国合纵攻秦的时候,总是犹犹豫豫,不能全力出战,导致合纵一次次失败。可谓是只要锄头抡得圆,就没有挖不到的墙角啊,终于在公元前317年,经过张仪四年的挖墙脚,魏国退出合纵联盟,以张仪为中间人,和秦国修好。

image.png

  戏耍楚王,瓦解齐楚联盟

  张仪成功促成魏国退出合纵,与秦国修好后,再度回到秦国,担任秦国相邦,这时秦国又面临两大强国形成同盟而带来的压力,于是张仪出使楚国,意图破坏齐楚联盟。张仪到楚国后,向楚王提出割让商於六百里土地,但是楚国必须断过和齐国的往来,然后秦楚联姻,就能削弱齐国。楚怀王贪图秦国的土地,果然同意了张仪的条件,于是废除了和齐国的盟约,断绝往来,甚至在派出使者与张仪返回秦国后,还担心张仪认为没和齐国断绝彻底,不肯交割领土,让出使宋国的使臣,拿着符节去齐国大骂齐王,这傻事办的真够彻底的,和齐国也是彻底交恶了。可是结果怎么着,张仪竟然说不知道有六百里商於土地割让这回事,只能割让秦王封给他的六里地,这是对楚王赤裸裸的侮辱啊。

  这事到这还没完,公元前311年,秦国想得到楚国黔中的土地,于是想用武关外面的土地交换,楚怀王怀恨张仪的欺骗,土地可以不要,必须交出张仪,于是张仪来到楚国,被楚国囚禁,可笑的是,楚王还不敢杀掉张仪,最后被后妃郑袖劝说准备释放张仪,但是又不想交出黔中的土地,于是张仪顺水推舟,劝说楚国撕毁合纵盟约,与秦国互派质子,约为兄弟,楚王果真答应了。

  威胁齐王,背纵事秦

  张仪从楚国回到秦国后,又被派到东方齐国,游说齐湣王,张仪威胁齐王说,秦国已经与楚国结为姻亲之国,互相支援,而其他的各国都要么割地侍奉秦国,要么与秦国订立盟约,齐国不能再选择以前合纵的策略了,看看参加合纵的那些国家,就像赵国,跟秦国交战了三次,都胜利了,但是为什么领土却越来越少了呢,因为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只有跟在强国的后面才有肉吃,才能一步步强大起来,跟随弱小的国家,形成合纵,只能获得眼前的胜利,却看不到长远利益的损失,这是极度不明智的。张仪一顿忽悠,就把齐王给说懵逼了,最后齐王说,齐国久居东方偏僻之地,不知道你们还有这样的操作啊,既然这样那就听你的吧,同意了张仪的要求。

  伶牙俐齿的张仪的成功之道

  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於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

  这是太史公司马迁对纵横战略的评价,透漏出浓浓的儒家的酸腐气息,不得不说,从儒家兴盛的初始,就带有浓重的落后色彩,要说百年之耻谁来背第一口锅,那么必须是汉武帝了,给了落后不该有的地位。

  司马迁将纵横捭阖,作为国家衰落的原因,真是这样吗,我看不尽然,纵横策略不是从张仪开始,是春秋后期就开始的一种邦交存亡策略,吴起变法还严令禁止过,那么为什么到了张仪时代开始大行其道了呢,因为当时环境的需要。战国进入秦惠王时代以后,各国基本都完成制度改革,产生了强国林立的局面,即使是最弱小的韩国,都有一战之力,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国内的战力已经激发到了极限,潜力已经没有了,而在外部,不能一味地通过交战来获得地位优势,魏国的衰落就证明了这条路行不通,所以通过联合抗争、组团打击的纵横战略就获得了市场,这种策略就像现在的保险一样,大家共同承担风险,要亏一起亏,要赢都有利,极大的增强了各国的生存能力,这才是纵横战略兴盛的根本原因。

  有了机会,能抓住的人,才是佼佼者,而张仪凭什么成为最成功的一个呢,这就像炒股的人挑选主力持有的股票一样,张仪就挑选了一个最绩优的那支,并不是公孙衍、陈轸他们不行,是他们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站好队,对于面临存亡的三晋来说,他们天生就是缺乏长远眼光的,那部分人,朝秦暮楚,公孙衍以他们为纵长之国,他们又经不起秦国的诱惑,还没开战自己就乱起来了,失败自然无法避免。而张仪却不同,认准了秦国这条大船,就是为他服务了,而秦国在各方面也十分给力,张仪需要的配合都能达成,简直相得益彰啊。

  那么为什么秦王这么支持张仪呢?因为他们彼此了解,都是不要脸的一路货色,可以为了目标不择手段的人。公孙衍也为嬴驷效力过,但是都不是各自心中最合适的人,公孙衍有传统的列国制衡的思维,这深为嬴驷所不喜欢,他要的是全心全意为秦国服务,你不能考虑点到为止的就好了,所以他们最后分道扬镳了。而张仪则不同,他是能够为了秦国逮着瘸子往死了踹的人,比如楚怀王熊槐,被张仪三番五次的坑,比如魏国,张仪一坑就是从魏惠王坑到魏哀王三代,为秦国不遗余力啊,嬴驷能不喜欢吗。

  最后,历史普遍认为张仪相秦,是苏秦推荐的,这种观点出自《史记》,但是这种说法苏秦奔走合纵联盟的时间几乎长达六十年,明显是把几个人的事件按到了苏秦头上,而苏秦毕生的谋划都在五国攻齐上了,堪称最经典的间谍战,其必然是晚于张仪的,而杜撰出的张仪承诺相秦不攻赵简直是笑话,修鱼之战斩首赵国八万人,这明显的前后矛盾,所以这段记载必然出现了错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