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汉武帝刘彻的生财之路,他是怎么筹钱的
2020-12-16 13:38:04 陈阿娇

  汉武帝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对于汉武帝刘彻,就算是不喜欢历史的人都知道。提起汉武帝,我们总是去喜欢探讨他所做出的丰功伟绩,但这些事情的背后有一个根本的前提却没有多少人在乎,那就是钱。我们都知道,财政是一个国家得根本,有的朝代就是因为没钱发军饷导致灭亡。那么,问题就来了,汉武帝的钱是哪里来的?到哪儿筹钱去?即便文景之治给汉武帝留下了不错的物质积累,可到元狩初年(公元前122年)的时候,汉朝的国库已经被掏空了,财政也开始赤字了。到这时汉朝在前方的战争不能说停就停,国内的政策不能说放弃就放弃。所以,汉武帝必须找出一条新的生财之路。

image.png

  按照当时的情况,汉武帝可以选择三条路。一是提高农业税;二是采取金融手段;三是鼓励工商业,从而增加税收。但这三条路汉武帝都没选,他选择了第四条。

  汉武帝有一个亲信大臣,叫桑弘羊。元狩三年,为了解决汉王朝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急,汉武帝任命桑弘羊为大农丞。桑弘羊大刀阔斧地改造了西汉王朝的财政体系,推行了我们后世熟知的“盐铁官营”的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盐铁官营”的第一项政策,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盐和铁的官营。桑弘羊在盐铁产区分别设置盐官和铁官,专门负责官营业务。官营采用官府提供煮盐的铁锅、招募百姓煮盐,官府再统一收购食盐、垄断销售的做法;铁的官营,则从开矿、冶炼到销售,都由官府负责。

  “盐铁官营”的第二项重要政策是均输平准,就是各地向长安输送的物资,除了少数关键物资外,都就地变卖或运到价格高昂的地区变卖,那么这个地区的物资就得以丰富,物价就自然降了下来。然后购买价格低廉的物资,称之为均输。所谓平准,就是官府在某项物资便宜的时候大量采购,等到价格昂贵的时候再抛售,来平抑物价。均输和平准,都是着眼于商品流通,起到影响市场价格的作用;打击了投机倒把的商人,维持了市场的稳定。

  “盐铁官营”的第三项政策是币制改革。朝廷禁止私人铸币。“盐铁官营”的第四项政策是酒榷,也称为榷酤,就是国家垄断酒类经营。除了上述几项政策外,桑弘羊还协助汉武帝开垦屯田。为了与匈奴人打持久战,同时也为了经营河西走廊等边疆地区,桑弘羊先后组织了六十万人屯田戍边。这是一个短期耗费巨资,但是长远收益丰厚的项目。

image.png

  “盐铁官营”是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项政策,要想理解“盐铁官营”,还要从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的“重农抑商”观念谈起。在古代,吃饱肚子是一项艰苦的任务,再大多数时候,并不是所有中国人都能吃饱肚子。即便是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也仅仅是没有出现饥荒,绝大多数人能吃饱饭而已。一旦出现大面积的饥荒,就会使统治者面临政权危机。所以,如何解决粮食安全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在土地面积相对固定的前提下,最现实的做法就是尽可能多地生产粮食。而商人不可能埋头耕种,他们四处游荡,脱离农业生产,他们并不生产实实在在的物资,在很多人看来反而是不劳而获地消耗粮食。同时,商人的存在可能诱使更多的农民脱离土地,加入他们的行列,影响农业生产。因此,统治者和农民们自然对商人没有好感。这是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经济原因。

  因此,我们就会发现,当汉武帝面临财政困境、需要增加收入的时候,他们并没有选择通过商业来增收,因为这样会给统治增加不稳定的因素。同样,汉武帝君臣也不会通过提高农业税来增收,因为农业是立国之本。事实上,中国社会另一个重要观念是推崇“轻徭薄赋”。因此,提高农业税负的政治风险很大,还面临更大的观念束缚。

  综上所述,汉武帝时期“盐铁官营”政策是“重农抑商”社会观念的反映,也是“重农抑商”政策的逻辑发展。

image.png

  在这项措施推行后,源源不断的金钱和物资涌入官府,国库在短短几年时间内重新充盈了起来。汉武帝的各项事业,比如北击匈奴、经略西域等,得以继续推行。汉武帝对桑弘羊非常满意,提升他为大司农,因功赐爵左庶长,赏赐黄金二百斤。汉武帝临终前,鉴于继位的汉昭帝年幼,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为辅政大臣之首,加封桑弘羊为御史大夫,与霍光共同辅政。

  但这项制度也有弊端,盐铁官营后剥夺了百姓经营官营事业的权利,还因为官僚主义作风导致官营产品质量不高、售价高昂。桑弘羊的政策导致民众负担加大,百姓贫困不堪。汉武帝晚期,社会不稳,民怨四起,其中被诟病最多的就是“盐铁官营”。汉昭帝早期,汉朝户口凋零、民生凋敝,舆论普遍认为这是“盐铁官营”造成的后果。但这项政策成了之后历代王朝的国策,均输平准政策在唐宋时期更是被奉为财政调控的法宝。刘晏、王安石张居正在改革之时,都或多或少地从桑弘羊身上汲取经济方面的养分。可见,桑弘羊的财政思想中包含着难以否定的积极意义。每当王朝财政窘迫之时,就是桑弘羊的理论重出江湖的时候。遗憾的是,桑弘羊本人的社会评价始终不高,后世学者大多把桑弘羊看作“言利”之人,“兴利”之臣。毕竟在舆论领域,道德往往占据优势。因此,桑弘羊就陷入了客观上被效仿、主观上被批判的尴尬境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