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时期的东林党影响力为什么那么大 他们的主要武器就在笔杆子上面
2021-01-07 14:27:02 周朝瑞 高攀龙 邹元标

  对东林党的影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东林党的由来不想多谈,毕竟现在网上说得太多了。顾宪成被罢官回到老家,东林书院既讲学又议政,吸引着许多有志之士,这些人中又有人考上了,就逐渐从一个文化团体衍生出政治团体。

  东林党在晚明非常有名,但它并不是现在的政党,权力更比不上现在的执政党。东林党的主要人员分布在言官系统,也就是清流,比如御史、六科给事中,很少有能够做到六部尚书或者进入内阁的,所以东林党的权力其实没那么大。你看魏忠贤,上面有皇帝罩着,还有东厂锦衣卫这种武力组织,东林党的武器主要就只有笔杆子,也就是舆论。

image.png

  为何历史选择了东林党

  动荡社会下,舆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果你看历史的话你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政治清明的时候舆论就会温和,当社会动荡的时候舆论就会异常活跃。比如东晋,清末时期,人们对于社会愈发的不满,积压在心中想要表达出来,比如指责当政者提出自己的治国方针,东林党的理想是改变宦官专政的局面,减轻赋税和重视商业,所以东林党的出现是顺应历史潮流的。

  舆论传播能力提升:舆论同时也受另外一个条件的影响,那就是传播能力。当今社会有网络,所以舆论非常活跃,但是在古代舆论的传播是非常慢的,传播舆论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在明朝中前期社会比较稳定,人被固定在一亩三分地上,那么就舆论就难以传播。明朝后期朝廷对于地方的掌控力变弱,破产农民涌入发达的江南地区讨生活,商业城镇和脱离农业人口的飞速增长,人口变得更密集,扩大了舆论传播的空间市场,单位面积舆论传播的成本下降了。(你可以把古代的舆论传播想成送快递)

  虽然北宋时期已经有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技术并不成熟,雕版印刷仍然是主流。在明朝嘉靖以后,活字印刷术才得到大规模的推广,江南水路运输方便,大规模的城镇新居民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这使得图书出版行业变得兴盛起来,舆论传播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image.png

  明朝对于言论的管制比较宽松:专制之下也有自由。朱元璋曾说:凡军民利病,政事得失,条陈已尽,下至编民卒伍,苟有所见,皆得直言无讳。我们说明朝言官非常威武,其实也是皇帝有意的支持。到了明朝后期,舆论变得更加宽松,所以才能有像东林书院这种讨论时政的地方。如果像19世纪的清朝一样,那么东林党这样的政治团体是难以形成的。

  江南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全国其他地区经济水平远不及江南一带,经济的发达会带动思想文化的兴起,经济的发达也会提高该地区在全国范畴的政治地位,在新旧思想的碰撞之下,东林党诞生了。这是一批具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救治社会,力挽狂澜,意识到了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畸形发展。

  舆论对于明朝政治的影响

  朝堂之上

  在前面就说了,东林党主要分布在言官系统,而明朝言官的在政治上是非常活跃的,甚至可以说在历朝历代中最活跃的就是明朝的言官。明代言官的典型特征是秩低权重,势凌三司,对个人的政治素养、品德、才识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明朝言官的规模也非常大,有“在廷之臣,其为言官者十之二三”的说法。

image.png

  言官影响朝政的方式就是舆论,比方说在张居正夺情一事中,反对夺情的大多数都是言官,大骂张居正不孝,这其实就是通过舆论对张居正施加压力,如果就事论事,是否孝顺跟有没有能力担当首辅一职位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假定张居正不孝,但是他当首辅做得非常好,一点错误都没有犯过,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那他应不应该当这个首辅呢?你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但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孝道,必须要德才兼备,不孝之人那么干什么就都是错的。这样言官貌似就有了大义,但他们真的是因为张居正不回家居丧才攻击他的吗?并不是,夺情只是提供了一个理由而已,言官也不是乱咬人。

  在有明一代夺情的人事不少的,阁臣在任丁忧者共19人次,夺情起复者有11人次,以前也没听说谁夺情就那么多人跳出来啊,为什么这次张居正夺情就闹得那么大?俗话说得好,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想一想张居正跟以前那些阁臣有什么不同你就知道了。

  第一、张居正权力更大,用考成法把言官也控制在内阁之下,言官失去了独立性。

  第二、张居正的改革触犯了官僚的利益,所以早就有很多人对此不满。

  所以明朝东林党舆论有这样的几种鲜明特点,高举大义的大旗,占据批判者的主动地位,选择性的攻击被批判者。(我没有任何批评东林党的意思)

  民间

  其实舆论在朝堂之上与民间是相辅相成的,唐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并非虚言,朝堂也必须了解民间的舆论,对此做出相应的判断。比方说努尔哈赤来犯,皇帝打算用比较亲近的张三,但是张三的口碑不太好,对士兵经常打骂,所以辽东官兵对此怨言颇多,山东的百姓听说张三是前线指挥官感觉要打败仗,都往内地跑,那你觉得这张三能不能用?

  你可能会问,民间怎么知道朝堂上的动静呢?还真的知道,那时候就有报纸了啊,有个叫做邸报的东西,比方说万历皇帝近几年贪于酒色,邸报也敢刊印。很多时候甚至还影响朝堂上的决定,比如在红丸案中“先帝骤崩,虽云夙疾,实缘医人用药不审。阅邸报,知李可灼红丸乃首辅方从哲所进”。

  这一刊行天下,大家都知道方从哲跟先帝的死有关系了,你方从哲还怎么在内阁干?

  又如明朝为了不两线作战,崇祯密派陈新甲与皇太极和谈,结果被邸报传抄,结果一时舆论哗然。清人赵翼认为,“徒以朝论纷溆,是非蜂起,遂不敢定和,以致国力困极,宗社沦亡。”

  所以邸报起到的舆论作用非常大,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正是我前文所说的舆论传播空间变大,传播能力变强,才有了邸报这样的东西。

image.png

  结语

  如果让我说东林党,我觉得东林党其实就是一个舆论的集合地,他们从事的不仅是政治运动,也是文化运动、社会运动,无论是东林党还是后来的复社都是如此,如果你看东林党的行为方式就会发现,他们最积极的就是广开言路,以天下舆论定天下之大势,把朝廷当作是舆论的执行机构。

  东林党以“舆论”而形成,同样的“舆论”也是他们最重要的武器。当然舆论是民众表达自身的一种方式,本身并没有错误,错误的是有时候民众经常会被舆论带跑偏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