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宋朝为什么会流行妇女再嫁之风

  对宋朝妇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前段时间《清平乐》热播,无数网友磕着宋仁宗和皇后曹氏的cp,恨不得直接摁着两人的头在线洞房发糖的同时,感慨原来这宋朝时期的人文风气如此之开放,二嫁女也能入宫并且还当上了一国皇后,走上人生巅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可以说是现代人对古代妇女的普遍影像,一个女子什么都可以丢,但就是不能丢了贞洁,更不存在二嫁的说法,但实际上,北宋时期不管是国家高层还是下层的老百姓,对于妇女丧夫或与丈夫和离后选择二嫁的做法都是比较包容的态度。

image.png

  清平乐剧照

  一、统治者的开明:寡妇再嫁得到士大夫阶层甚至帝王的认同

  宋太祖赵匡胤很宠爱自己的妹妹燕国长公主,妹夫去世后公主整日拘在家里闷闷不乐,日子过的很无聊,便做主允许妹妹二嫁,嫁给了当时的朝廷大臣高怀德。

  被后人常拿来与汉高祖皇后吕雉以及建立大周的武则天作比的刘娥——宋真宗的皇后,在嫁给真宗之前是一名银匠的妻子,小夫妻在大街上卖艺赚钱,听说王府要找四川出生的美人,两人这才动了心找着机会进了王府,刘娥此后一路摸爬滚打,勇敢抓住丈夫的心的同时专心读书读史练习技艺,务必要让自己更配得上丈夫,也因此,即便中间两人曾因为长辈的阻挠生生分别十五年之久,但最后依然能毫无阻碍的重新站在一起,从小小的妾侍摇身一变变成大宋的皇后。

  无独有偶,宋光宗的皇后对皇帝的占有欲极强,恨不得将皇后的后妃全都赶走,据说只要皇帝多看一眼宫女,那这名宫女便会永远消失,光宗性子胆小软弱,自己也害怕这位性子强的皇后,拿她没有办法,后来贵妃张氏、符婕妤更是直接被皇后李氏直接嫁给了平民百姓。且不说背后的曲折,这种将后妃二嫁的做法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子二嫁的宽容态度。

image.png

  王安石画像

  宋朝诗人、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一向是尊重爱护自己的结发妻子,妻子去世后和儿子王雱两人相依为命,可是王雱身体有些不好,时常对对自己的妻子庞氏非打即骂,这庞氏也并非是一般人家,熟读诗书才情了得,是当时有名的才女,王雱纵然有几分才情却总是疑神疑鬼的怀疑妻子对自己的感情,猜忌儿子不是自己的,庞氏整日伤心无奈,王安石便痛下决心,劝儿媳庞氏改嫁别人。

  要知道文人总是有些风骨的,也格外看重自己的名声,王安石劝儿媳改嫁想必也是真的为了庞氏考虑,对自己的儿子失望透顶了。

  二、宽容的社会风气:子女对于母亲改嫁他人持包容态度

  忧国忧民的政治家范仲淹祖籍位于苏州,祖上曾官至宰相,家里条件还算不错,在他两岁大的时候父亲突然生了一场大病,最后不幸去世了,家里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和顶梁柱,靠着母亲一人是无法将孩子抚养长大,于是谢氏带着孩子改嫁到了山东长山一位朱姓人家,为了让孩子对朱家更有认同感,健康长大,谢氏将孩子改姓朱,名说,直到孩子14岁知世了,谢氏这才将这里面的缘由告诉他。或许是感念范家祖先的典范,也或许是感恩朱家对娘俩的照顾,范仲淹辞别母亲和继父去书院读书,希望能有朝一日光耀门楣。公元1015年,朱说考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九品官——广德军司理参军,于是立马去山东将母亲接过来照顾,同时恢复了原本的姓氏名字。

  宁直是宋真宗年间的进士,去世的时候孩子还没下地,妻子李氏将孩子托付给宗族后便改嫁到了当时的洛阳太守任布家里。某天闲聊的时候丈夫忽然问起宁直的儿子现在怎么样了?李氏放声大哭,说自己改嫁不能带着儿子过来给你添乱,只能托付给别人照顾,心里时常担心孩子过的好不好,但又不敢直接说给你听云云。这位太守大人心软,一听妻子这么说也觉得有些不好,便去宁家将孩子接过来抚养了,不但如此从小就给孩子安排老师上课,等孩子长大了还提议推荐他做官,李氏一听便直接拒绝了,言明孩子总归姓宁,是要靠自己的,没有占着任家便宜的道理。宁适也争气,最终考上了进士。

image.png

  宋朝女艺人身价昂贵朱家和任家两家对待继子虽不能说视同己出,但吃喝穿行甚至教育上都没亏待过,而范仲淹和宁适也是心怀感恩之心的人,始终念着继父的好,最后也自然的成就了两姓家族之好。在那个格外看重贞洁、男尊女卑且重视血缘的时代,这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曾官至宰相的杜衍小时候过的极为困苦的,父亲早早的去世,母亲改嫁他人,两个大点的哥哥始终觉得母亲改嫁前一定另有钱财给弟弟,经常过来欺负他,威胁他将钱财拿出来,他实在是受不了了,便逃难到钱家,希望娘亲可以收留他,但遗憾的是钱家并没有收留他,反而将他赶出家门。直到一位家底颇厚的商人觉得他是有大志向、将来一定可以做官的人,将女儿嫁给他为妻,还拿出钱财资助他读书上学,这才有了后来的杜衍。

  古时候女子嫁人后就完全变成了丈夫家的人,跟娘家除了血缘再无瓜葛,改嫁后的女子同样。丈夫去世后,如果妻子选择改嫁,那么家里的钱财必定是分文都不能带走的,这就相当于完全没有了关系。而宋朝时期还是有选择为改嫁的母亲守孝的人,宋朝仁宗年间有位进士名郭稹,父亲去世的早,母亲边氏改嫁他人,得知边氏去世的消息,郭稹上书皇帝希望能回乡给母亲守孝,朝堂上有人反对,认为边氏改嫁之后已经有儿子了,去世后也有人帮她守孝,做为前夫的儿子,自然没有必要再去了,但也有人认为,即便边氏改嫁,但也掩盖不了两人之间的母子关系,国家奉行孝顺仁义,儿子为母亲守孝是天然的义务。

  由此可见,即便是有些认死理、看起来颇为死板的读书人,还是朝堂上操心国家大事的为官者,宋朝对于妇女改嫁的选择,子女也是表示理解与认可的,他们承认母亲改嫁的事实,并不会觉得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耻辱,子女感念母亲辛苦养大自己的不易,尊重母亲改嫁的选择,同时愿意努力读书成为母亲的依靠,在母亲去世后也愿意为她守孝。

image.png

  古代女子聚会现场

  三、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宋朝"寡妇再嫁成风"的呢?

  ①:宋代理学大家的包容态度,国家法律适当允许改嫁,溺婴导致男女比例失调

  国家上下对妇女再嫁都保持着包容的态度,足以看出当时社会上上下下的宽明环境,皇帝甚至专门制定了有关妇女再嫁的律令条文,而众所周知宋朝是理学的萌芽以及大发展时期,"存天理、去人欲"又是理学中争议颇大的主张,于是很多人先入为主的认为理学家们对于妇女再嫁一定是反对的,实际上到底如何呢?宋朝溺婴现象多发,是否也影响了妇女再嫁?

  ②:"出妻令其可嫁":理学家们并不反对妇再嫁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很多人将这里的"节"看做是女子的贞操,经过多年的演变逐渐成了人们的定势思维,女子的贞洁比她的性命还重要,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要知道,在最初,这句话是理学家程颐用来表示对朝廷士大夫精神气节的美好期待的,再具体一点就是对朝廷官员以及诸位读书人的道德品性的要求。《河南程氏遗书》有这样的记载,古人常说,"出妻令其可嫁......"你认为可以吗?程氏兄弟回答道,"可以。"从这段谈话中我们可以推断出,程氏兄弟并没有明确要求妇女守节,对于妇女再嫁也是持包容态度的。并且,程颐的晚辈当中也有改嫁的,甚至称赞对方的父亲做得好。

image.png

  朱熹画像

  不仅是程氏兄弟,后来的理学大家朱熹对于妇女再嫁这件事同样持包容态度,据《答李敬子余国秀》中记载,"夫死而嫁,固为失节,然亦有不得已者,圣人不能禁也。"朱子表示,女子选择再嫁是可以被理解的,即使是天皇圣人也不能全部禁止,可以看出他对这些女子是非常同情与包容的。

  可以看出,宋朝时期的理学家们对于妇女再嫁并没有后人想的那般严厉。

  ③:国家颁布法律条文允许女子改嫁,宗族鼓励妇女二嫁

  成书于南宋的《夷坚志》中,自宋高宗到宋宁宗短短百年间女子选择再嫁他人的一共有五十五位,还有六人三嫁,或许这个数据比起现代社会实在是太低了,但一来人口基数不一样,二来社会环境完全不一样,但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社会,女子选择再嫁他人并不是一件很稀有的事情,社会的包容程度也较高。

image.png

  女子嫁妆颇高

  宋朝有关婚姻法的条文中,只是明令禁止妇女在服丧期间改嫁、强迫妇女改嫁以及在还未与丈夫和离的时候嫁给他人等,丈夫去世后再嫁给别人朝廷是不反对的,即便是看重名声的世家大族,甚至是皇亲国戚,统治者都开明的表示可以再嫁。

  由名臣范仲淹一手建立的范氏义庄中有这样一条规定,女子出嫁可以到庄子上领取30贯银钱,选择再嫁可以领取20贯银钱,而如果是男子娶妻可以过来领取20贯银钱,再次娶妻就不可以领取银钱了,自己想办法。可以看出宗族里面对于女子改嫁是持支持态度的。

  ④:重男轻女,溺婴行为导致社会上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直到现在某些偏远落后地区仍然存在这种封建思想,宋朝时期,有些地区的人们秉承根据家里钱财的多寡来决定家里到底养几个孩子,而在避孕措施还很落后的古代,意外怀孕的概率很高,生下来之后如果是个女孩那很大可能被父母溺死,毕竟女儿长大是要嫁到被人家里去的,也不像儿子可以传承姓氏给父母养老,长大还是个劳动力。

  同时嫁妆也是父母选择溺婴的重要原因,女儿嫁到别人家里是要带走家里的一部分财产的, 而宋朝社会上嫁女儿的嫁妆一直在增加,很多女子都因为家里实在拿不出足够出手的嫁妆而嫁不出去,也有的老百姓因为嫁女儿借了一大笔钱,从而掏空家底,也因此很多父母选择从女儿出生便将之溺死。

  广泛的溺婴行为导致社会上的女子逐渐减少,很多男子娶不上或者娶不起媳妇儿,和未嫁的女子相比,已经嫁过一次的妇女显然更容易接触一点。

  造成宋朝妇女再嫁成风的原因有很多,宽容的社会环境、统治者开明的态度、社会上失调的男女比例等等,除次之外也与前朝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离不开关系,加之那时候国家经济飞快发展,底层老百姓家里有钱财,丈夫去世后寡妇同样继承了一笔钱财,商人重利迎娶寡妇的事情也并不少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妇女再嫁的风气的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