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白居易的名篇《卖炭翁》写的主角是谁?

  白居易写过一首诗,名叫《卖炭翁》,如果诗中的内容完全可信,那我们应该怎么形容当时的皇帝呢?自然是穷凶极恶、贪婪无耻,因为他竟然让宦官光天化日之下到街上半公开的抢劫。

  而当时的皇帝是谁?就是唐德宗。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可当我们看着唐德宗刚当皇帝时的种种表现时,谁能想象,《卖炭翁》隐藏的最大主角就是他呢?

image.png

  还真不是吹牛,我当初读《卖炭翁》时,就觉得这一切太不可思议了。因为一个卖炭的老头,拉着一车炭进长安城卖,结果宫里出来两个人,放下一点破布烂纱,就把那一车炭抢走了。(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我当时就想,如果皇帝真这样胡折腾,你说还有人敢来长安城卖东西吗?如果大家都不敢到长安城卖东西,那长安城岂不是得变成鬼城?

  关键是,这是天子脚下,一个人的财产,竟然毫无保障,其它地方还能想象吗?总而言之,太监上街半公开的抢东西,竟然是奉旨进行的,这个帝国还有人管没人管了?

  后来,再看历史书发现,唐德宗虽然不敢说多伟大,但是从他开始那种一副教科书式的操作看,他的思想道德水平应该远远超过普通人。这样的唐德宗,即使再堕落,怎么干出这种事呢?

  《卖炭翁》中的那个事,只要我们不是把历史当童话看,自然会发现,所有的皇帝都想这样玩,因为不这样玩,皇帝难免会感觉自己就是冤大头。

  为了让大家理解中间的曲折,我先说一个经典的段子。

  据说,有位大清皇帝一直以为,一天吃一个鸡蛋,那就是奢极之极的生活。因为一个鸡蛋的价格,在皇帝接触到的采购报告中,是三两银子一个(甚至是八两银子一个)。

  这样算来,一天吃一个鸡蛋,一个月下来,就得近百两白银,甚至二百多两白银?

  折合成现在的购买力,一天吃一个鸡蛋,一个月下来,那就三万块钱的样子(甚至是七八万块钱的样子)。

  在这种背景下,皇帝自然有理由认为官员不贪污不受贿,一天吃一个鸡蛋,就是无法想象的事。

image.png

  这个故事虽然出现在各种书中,而且有各种版本,更有权威人士出来爆料,说得一切好像是真的。

  但是这种故事,就我理解,它肯定是一个段子。

  因为相关官员敢把这种采购报告拿给皇帝看,皇帝直接砍了他的脑袋都是轻的,因为皇帝觉得应该杀他全家,因为你这就不是在欺骗皇帝,而是在和皇帝玩指鹿为马的把戏!

  一个鸡蛋三两银子,那比鸡蛋奢侈几百倍、几千倍的食品也多的是,这些东西应该如何报账呢?

  这就好像,你进了一个饭店,一个鸡蛋就敢跟你要一千块钱、甚至三千块钱。你摆一桌普通的宴席,饭店会跟你要多少钱,你敢想象吗?因为跟你要百八十万,恐怕都是少的!

  关键是,按这种换算比例,中央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才能干多大点事啊?它靠什么让帝国维持运转呢?

  事实上,相关官员不把皇帝当傻子看,就绝不敢报这种账。

  因为鸡蛋在市面上的价格非常明显,而且也没有太大的差距。一个官员拿这种东西滥报账,肯定会认为,皇帝最爱吃的东西就是肉夹馍,而且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

  否则,他怎么能想到,官员贪污钱财时,竟然会从鸡蛋上大作文章呢?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普通老百姓喝的茶叶,几十块钱一两。皇帝喝的茶一万块钱一两,这个虽然说出来会让人感觉很贵,但是人们也不会感觉奇怪。关键是,就算你做一个市场调查,也不能说这是胡吹,因为市面上就是有这种茶叶,如果你需要,比这贵的也多的是。

  但鸡蛋是大众货,老百姓吃的鸡蛋,一块钱一个,皇帝吃的鸡蛋一千块一个。这个不但会让人觉得很贵,更让人觉得这就是在扯淡。因为随便拉出个人做点市场调查,也知道这就是瞎报账,因为不要说一千块一个的鸡蛋了,就是十块钱一个的鸡蛋,你在市场上也不好找啊!

  只要我们知道这个道理,自然就会知道,相关官员如果想作假账,可供选择的东西多的是(就是类似茶叶这种大众化的物品也可以啊,至于各种奢侈品就更不用说了),怎么可能从鸡蛋这种注定会穿梆的东西上入手呢?

  这种故事之所以可以流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谁一听,也会觉得太离谱了。

  但是类似的段子流行,显然是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皇家用的东西,都是宁买最贵的,也不买最好的,而且虚报账的水份,常常都是挑战人类智商的。总而言之,我们买来的东西,市场价就这么贵,不知道皇帝信不信?反正我们都相信。

  既然是段子,而且非常流行。相关内容肯定极尽夸张之能。但是谁也得承认,类似的事实非常普遍的存在。

  只要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自然就会知道,为什么会有宫市出现了。

  因为在皇帝的眼中,在宦官的采购报告中,这种价格才是真实的市场价。

  问题是在相关利益受损的人眼中,皇帝用这种价格买东西,那就是和上街明抢没有区别。

  用前面的段子说,以前财政系统给皇帝买的鸡蛋三两银子一个,现在宦官给皇帝买的鸡蛋,竟然是十文钱一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呢?

  皇帝认为,以前财政系统一直在把自己当冤大头看;财政系统则认为,皇帝派太监在外面抢劫。因为从前三两银子才能买到的东西,现在太监花十文钱就能买到,这跟上街公开抢劫有什么差别?

  太监采购东西时,发生过一个比较经典的事情,那就是太监到市场上强买强卖一个农民木柴,还想顺便把这个农民的驴也牵走。这个农民当时气得要死要活,因为你他X的,还让人活不了?于是,上去就把那个死太监打得满地找牙。

  许多人似乎想用这件事,证明宫里出来的太监就是当街在抢劫。

  但是,皇帝显然不会这样认为。因为这件事很快惊动了皇帝,那个打伤太监的农民,无罪释放;并且还补偿了一笔钱,而那个死太监呢?被开除了公职!

  类似的例子,似乎证明,在皇帝眼中,只要太监敢胡作非为,老百姓有权力打他,而且打他,也不会追究刑事责任,还会得到补偿。

  更主要的是,这种事,从情理,它肯定是特例,因为这就不是正常人的操作方法。

  因为,从前的政府采购权在政府系统,现在相关权力到了宫廷系统,太监想捞钱还不容易。

  还用前面那个经典的段子说事,以前政府采购系统买一个鸡蛋报账三两银子;你现现在用三两银子,给皇帝买三斤鸡蛋,皇帝自然不会认为你在中间落好处,就算落好处,肯定也没有几文钱。

  虽然说,政府官员肯定会说,你这是上街抢来的,因为世界上就没有这样便宜的鸡蛋。但是,卖鸡蛋的农民会这样认为吗?肯定不会的。总而言之,我买你的鸡蛋,三斤给你三两银子;你应该怎么操作,不用我教你吧!

  你如果真不知道应该怎么操作,你以后指望我再到你这里买鸡蛋,你等下辈子吧!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可以想象,真有某个太监,非要用三文钱一斤的价格去逼人把鸡蛋卖给自己吗?

  这种人,也未必不会出现,因为老话说了,林子大了,啥鸟也会有的。问题是,皇帝相信,我们也相信,普遍官员都是上道的。无论政府官员,还是内廷的太监,都不可能干出这种离奇的行为。

  因为手里握着采购大权,你竟然能想起借机去敲诈、抢劫发财,你真是个天才。

  这就好像,你得了一个会下金蛋的鸡,你竟然会想起炖着吃它,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啊?

  德宗死后,这种宫廷采购制度,因为反对的人太多,新皇帝上台后就废止了它。

  在这种背景下,丑化这种宫廷采购制度的文艺作品开始大量出现。而白居易的《卖炭翁》,其实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众多这种文艺作品出现,一方面代表朝臣集团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也等于盛赞改除从前的种种弊端。

  当然了,我这样说,无意说宫廷采购制度没有弊端、没有缺点;相反它肯定有很多缺点、弊端,但是如果说,这意味着皇帝支持宦官上街半公开的抢劫,也未免把历史当段子看了。

  这就好像搞计划生育的时代,各种讽刺多生超生的文艺作品也是遍地都的。于是恍忽间让人感觉,如果中国早计划生育,就能如何如之何了。

  而随着政策变化,突然之间,各种讽刺计划生育的段子如雨后春笋一样多。于是恍忽间又让人感觉,如果中国当年就鼓励多生超生,也早就如何如之何了。

  其实呢,类似的内容都是宣传。因为只有宣传的内容,才会强调非黑即白,而客观分析的文章,很少这种论调。

  德宗时代的宫市,其实也是如此的。

  我们现在看到了大量反对宫市的宣传,所以自然会觉得宫市制度,就是一个非常错误的政策。

  问题是,一切真这么简单吗?显然不是的。

  就我理解,任何一个国家的政策,不论它看起来多么错误,肯定也会有它理性的诉求;在当时会有很多人积极支持;否则,它就不会长久的成为一项国家政策。当我们把一项长久的存在的国家意志,解释为某个领导人的不可理喻,通常是看不到历史真相的。因为在这种背景下看到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个个段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