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退休后一般都去哪里?只能告老还乡吗?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古代官员退休后去哪里 ,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在古代最早的时候并不叫“退休”,而称之为“致仕”。致仕,就是将官位和俸禄还给君王的意思。《公羊传·宣公元年》里就有所记载:“退而致仕。”《白虎通义·致仕》中也有记载:“致仕者,致其事于君。”

  春秋时期,又出现一种新的称呼:“乞骸骨”。最早见于《晏子春秋.外篇.重而异者》:“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下古代各朝代的官员退休后去哪里。秦朝建立时间太短,我们就从汉朝开始说起。

image.png

  汉朝致仕正式形成一项制度,是从汉代开始的。汉代的致仕数量,在不同时期有较大差异。西汉初期主要的官职都是由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功臣集团担任,如萧何曹参周勃等人,这些人的任职都是终身制,没有致仕的情况。一直到西汉中后期,致仕的现象才多了起来。沈星棣认为这与当时的大臣主要由儒者担任有关:“而儒学是强调君臣大礼的,这就使一些官吏在年届七十致仕时,以‘乞骸骨’的方式提出请求。在朝廷的大力赞扬下,一股退休热潮袭来了。”至平帝元始元年,中央开始制定关于致仕的相关政策:“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三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这也是我国古代正式建立致仕制度的开始。东汉建立之初,光武帝以柔道治国,开国功臣多“委而勿用”,臣下猜度圣意,也适时地交出权柄。如贾复“知帝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与高密侯邓禹并剽甲兵,敦儒学。”所以东汉初致仕的人数较前有了明显的增加。到东汉中后期从和帝开始,致仕的数量又开始减少了,这应该与政治环境日趋黑暗有关。

  很多都回故乡了,这个很好理解,中国人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当时的官员主要到故乡要么回故乡称王称霸,要么醉心田园、或潜心著述教授。

image.png

  唐朝会赐予公房。政府在一些风景名胜之区修建一些住房,让致仕官员居住,使其颐养天年,直至谢世为止,这仅限于一些地位尊崇的少数大臣。对于一般官员,则大多让他们回归故里安度晚年。因为唐政府规定了从一品到九品的所有官吏,都要授予永业田一百顷到二百顷,永业田“皆传子孙,不在收授之限”,很多的永业田都在故乡,所以很多退休的因为养老问题还是会回故乡。

  北宋高官们别管老家在五湖四海,退休后几乎都奔一个地方:洛阳。北宋年间的洛阳,是大宋王朝的“西京”,地理上依山傍水,自然环境宜居。外加北宋优待文官,高官薪水本就高得吓人。从宋仁宗年间起,北宋的退休高官不但能领到全额退休金,还可以担任“应宫使”之类的兼职,啥事不干就多拿好几份退休金。另外还有“恩荫”,也就是子弟学生都能沾光,跟着递补做官。这样既能毗邻汴京,还有有门生子弟围绕身边。当然,选在洛阳养老,对于北宋高官们来说,退休去洛阳,还有一个“只可意会”的目的:洛阳毗邻汴京,自己与昔日同僚们住在这里,日常就能勾搭连环,朝中有个风吹草动,也能及时知道。等于是汴京之外,又一张能量巨大的权力网。意义相当重要。不信就看司马光等旧党们,“熙丰变法”时一个个失势,低调“退休”在洛阳,宋神宗驾崩后接着就雄赳赳杀回来,迅速把“变法”踩了个稀巴烂。洛阳,就是他们逆袭的跳板。

image.png

  明朝官员账面上的薪水极低,特权却是奇多,很重要一项就是“优免”:明朝正二品的文官,就可以享受“优免”八千亩土地赋税的特权,真正执行起来,那就能免则免。只要有个“官身”,丁点赋税劳役都不用担。还有一点家族的原因,虽然这个官员退休了,但是家族一定还有人在京城做官,如果留在就职地,以后发生事情肯能会被牵连。回乡如归故里,当地的官员要给面子,大片土地收益等待,回乡是最好的选择。

  清朝是异族统治,所以要求官员如果顺利退休后,送回原籍。这是因为朝廷担心他们,如果聚集京城,就可能形成祸根。在地方的时候,平时也会有地方官吏不时查看他们的情况。这既是为了探望,听取他们的意见。也是一种监视,了解这些人的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