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有哪些经历?他为何会被处死呢?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据说,时年12岁的于谦,有一天,来到石灰窑之前,看见师傅们煅烧石灰,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句《石灰吟》,没想到这竟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image.png

  于谦,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可以说力挽狂澜,然而等到夺门之变后,他却血染北京崇文门,令后世之人莫不为其扼腕叹息,恨不能将陷害他的徐有贞等人碎尸万段、挫骨扬灰,而点头应允此事的朱祁镇也因此背上千古昏君之恶名。

  那么,一位挽救大明江山的民族英雄,为何会落得此田地?

  站队

  有人说,于谦之死,就是因为他站队朱祁钰,因此,朱祁镇复辟之后,肯定要置他于死地。咋一听,很有道理。

  土木堡之战后,于谦提议朱祁钰登基,以安军心。北京保卫战时,朱祁钰对于谦是言听计从。瓦剌滚蛋之后,朱祁钰坐这江山也算是小有资格了。

  年轻的朱祁钰心中感激于谦,将其视为股肱之臣。于谦呢,竭心尽力辅佐朱祁钰。外人看来,他们是坐在了一条船上。也就是说,于谦站队朱祁钰。

  其实,无论是朱祁钰还是于谦,都没有这么想。

  于谦心系天下黎民自从永乐年间,于谦中举以来,他便受到了朱瞻基的破格提拔和委以重任,张太皇太后摄政之时,三杨对于谦的奏折从来都是当日批复。这5位都是大明朝响当当的人物,他们看中的是于谦那一颗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

  到了景泰年间,虽说于谦走到了人生的顶峰,但是他依然不忘初衷,正如《大明风华》中孙若薇评价的那样:于谦的心中只有大明天下。言下之意,无论是朱祁钰还是朱祁镇,他都将一如既往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祁钰呢,虽然很看重于谦,然而内心深处却将其视为最大的对手。当初朱祁钰看重于谦是因为感激他的举荐,当然也欣赏他的才干,最重要的是收买人心。朱祁镇在位时,重用王振等阉党,很多朝臣包括于谦都吃过王振的苦头。土木堡之役后,朝臣当庭打死王振同僚,朱祁钰吓得掉头欲走,于谦一把抓住他,说道:“马顺等人罪该诛死,打死勿论!”后来朝臣们多感激于谦的仗义执言。北京保卫战大捷后,于谦声望更高。此时,初登龙椅的朱祁钰重用于谦,不等于是收获了很多朝臣的心吗?如此,这皇位才能坐得稳。

  《大明风华》中,于谦曾向孙若薇吐槽朱祁钰常搁置他的奏折。也许,很多人都不相信朱祁钰会如此对待于谦。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大权在握后的朱祁钰还会是当初的想法吗?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景帝闻钟鼓声,大惊,问左右曰:“于谦耶?”既知为上皇,连声曰:“好,好。”世人皆以为景泰帝最信任于谦,当有人篡位之时,谁能想到,朱祁钰心中最放心不下或者说最防备的居然是于谦。看来这对君臣最终还是逃不出套路,于谦功高震主了。

  要不是朱祁钰年纪轻轻便患上重病,假以时日,谁敢保证于谦能善终呢?归根到底,朱祁钰心中清楚于谦并非是站在自己这边,于谦的心中只有天下。如果有一天,朱祁钰做了错事,于谦照样不会买他的帐。

  必死

  朱祁钰心中提防着于谦,但是徐有贞他们不知道。因为他们曾经努力过,但是都没有成功。

  自古以来,国难过去,便是文臣搬弄是非之时,那些功勋卓著的功臣或遭弹劾,或搁置不用。明朝的一些文臣也不例外,挖空心思构陷于谦。然而,朱祁钰不按套路出牌,惟于谦之言是用。

image.png

  如果于谦此时功成身退,那么朝臣也不会有什么抱怨。可是事与愿违,于谦反而节节高升,再加上他刚正不阿的处事作风,挡住了很多人当官发财的路。只要他存在一天,那些人便永无出头之日。

  朱祁钰当时不过20多岁,也许再过几年,他会出手。然而,徐有贞等人等不及了,他们只知道朱祁钰是于谦的保护伞,只有朱祁镇复辟,才能除掉于谦。于是,他们趁着朱祁钰患病之时,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夺门之变。

  尽管朱祁镇也认为于谦不该死,但是助他复辟的徐有贞们一定要除掉于谦。朱祁镇权衡再三,也只能同意。孙太后知道后,非常痛心。朱祁镇不久后便后悔了,在李贤的提醒下,识破了徐有贞们发动南宫之变的阴谋,助朱祁镇复辟是假,除于谦是真,这样他们才能挟持朱祁镇,为所欲为。

  朱祁镇曾经也想留下于谦,但迫于当时形势。虽然,当他再度坐稳皇位后,不久便处死了徐有贞们,然而于谦却不能重生。无论如何,朱祁镇永远无法洗掉错杀于谦的罪名。

  结语

  在大明风雨飘摇之际,曾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于谦为何落得斩首示众的下场?

  于谦从未站队,他的心中只有天下,不是朱祁钰;无论是被于谦挡道的徐有贞们,还是将来羽翼丰满后的朱祁钰,于谦恐怕都难逃一死。

  屈原曾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因为不愿与权贵们同流合污而被驱逐在外,相比之下,于谦是幸运的。他遇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和三杨,以及年轻的明代宗朱祁钰,至少轰轰烈烈地干出了一番大事。

  但是,自古以来,像于谦这样两袖清风的大臣又有几个,随着他的职位越高,不为其他朝臣所容是必然的,功高震主也是必然的。因此,于谦被处死的下场也是必然的。

  当世人为其扼腕叹息之时,我却认为,正是这最后一刀成就了于谦的身后名,使他永垂青史。君不见,于谦是笑着坦然面对死亡,这才是他想要的。就如很多武将不愿死于病榻之上,而希望能喋血沙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