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安史之乱以来,唐玄宗犯的第一大错误是什么?

  唐玄宗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天国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打出了讨伐杨国忠的旗号,从范阳起兵造反。

  当“安史之乱”爆发后, 唐玄宗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调兵遣将御敌,于是高仙芝和封常清这对双子星座浮出了水面。

image.png

  当时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入朝求见,唐玄宗赶紧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召见他并向他问计。

  封常清说:如今天下太平很久了,民众都畏惧战争。因此安禄山反叛后,才会势如破竹,攻无不可克。但邪不压正,如果陛下信任我,让我去东都洛阳募兵御敌,我一定万死不辞,跃马跨过黄河,把安禄山的首级献给皇上。

  唐玄宗听了封常清自己立下的“生死状”很高兴,于是一方面封常清被封为范阳、平卢节度使,让其成了平叛的“总司令”。另一方面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成为平叛的“急先锋”。

  结果封常清立马前往洛阳募兵,不到半个月便招得6万人马。然后,他们依河而守,以阻止叛军渡河。而高仙芝也不甘落后,他不惜拿出重金来募兵,结果在长安一带就招集到了十万大军,随及率兵镇守陕州(今河南陕县)。

image.png

  就在此时,封常清在武牢关和叛军进行了“真情对对碰”,因为封常清的队伍是临时组建的,再加上封常清过于自负,有点轻敌,结果溃败。一路退到了陕州,好在得到了高仙芝的接应,才止住兵败如山倒的局势。之后,在封常清的建议下,高仙芝主动放弃陕州,死守位于军事要地潼关。

  潼关位于今陕西、河南的交界处,南靠秦岭,北临黄河,只有一条小道通过,地势极为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美誉,可说潼关是首都长安唯一也最后一道屏障,地理位置之重要可想而知。

  到了潼关后,高仙芝加固城墙,厉兵抹马。而这时已经被免职的封常清甘当高仙芝的助手,两人共同对抗强敌。结果安禄山的大军在潼关被止住了前进的步伐。

image.png

  安禄山的大军前方受阻,后方不稳,顿时陷入了困境。如果高仙芝和封常清将潼关死守到底,安禄山的心应该也会绝望到死。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一个太监左右了整个天下的局势,这个太监的名字叫边令诚

  边令诚是个是个典型的小人,因为得到唐玄宗的信任,他多次担任监军。高仙芝远征小勃律时,边令诚就是监军。高仙芝大获全胜后,第一时间派人向唐玄宗奏捷,结果得到了唐玄宗的嘉奖的同时,却遭到了高仙芝上司夫蒙灵詧的不满。夫蒙灵詧认为高仙芝这是越级请功,于是骂他是“啖狗肠高丽奴”,并且向唐玄宗打小报告,低毁高仙芝。最后边令诚从中周旋,才使这件事情的真相被唐玄宗知晓,最后高仙芝取代夫蒙灵詧成了四镇节度使。

  正是因为有这个恩情在里面,当封常清和高仙芝被委以重任抵御安禄山时,担任监军的边令诚对高仙芝提了很多私人要求。当时高仙芝一心为国为民地抵御安禄山的大军,哪里有空闲去“迎合”边令诚。结果边令诚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image.png

  边令诚利用监军的权力,马上上书唐玄宗称高仙芝中饱私囊,克扣军饷,自图享乐,导致不战而弃城逃亡。

  晚年的唐玄宗原本就性情大变,再加上安禄山的突然反叛更令他昏庸多疑,接到举报信后,他竟然直接派边令诚拿着敕书去军中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两虎将。

  边令诚回到军营,先召见了封常清,宣读了敕文。封常清听了后没有叫冤和将代后事,而是黟然接受,临死前提出了一个请求:将自己的一一份遗表转交给皇帝。遗表短短200多字却道出了他的忠诚和遗憾。身为大将,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在小人之手,他能不遗憾么。

  封常清死后,边令诚又带了100名刀斧手找到高仙芝,宣读圣旨。高仙芝听完后,马上申冤:“我退守潼关,我认罪,但是说我克扣军饷,完全是污蔑我!”

  边令诚冷笑说:“上是天,下是地,被你剥削的士兵都在外边站着呢,你还不认罪么?”

  高仙芝冲着门外将士高声说道:“我招你们入伍,虽然得到了一些物资,但是还不足以武装你们,我们只是期望建功立业,用军功换赏赐,但是叛军势大,我下令退守潼关,是为了给皇上守住门户要道。今天士兵们给我做个证,我要是克扣大家军饷,大家就喊是,如果不是,就喊冤枉。”

  结果门外士兵都高呼:“冤枉。”呼声震天。

  然边令诚不为所动,令刀斧手行刑,大唐帝国双璧在同一天殒命。临阵杀将,而且是盖世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冤死可以说是唐玄宗自安史之乱来犯下的第一大错误,结果当然是相当严重的,4个字:自毁长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