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为什么要明英宗亲征?怕自己在朝中的威望有人质疑

  为了防御北元(以下含瓦剌等各种名称),明朝在与北元交界处设置了九边。其中九边之首就是拱卫京师的宣府镇。在宣府镇东南方向,就是现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东郊,有一个小小的城堡,570年前,也就是公元1449年,在这里发生了差点动摇明朝国本的大事变,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土木堡,其实真正的叫法是土木驿堡。为什么叫“土木”呢?原来这里叫统漠镇,建堡于永乐初年。“统漠”不太好写,后来叫顺口了,就成了笔画简单的土木。土木堡以及附近的鸡鸣堡和榆林堡介于宣府镇与京师之间,号称京北三大堡。宣府镇是九边之首,辖区内遍地都是这种军事用途的堡,但土木堡青史留名,和明英宗朱祁镇有解不开的关系。

  公元1435年,在位仅十年的宣宗朱瞻基驾崩后,皇长子朱祁镇继位。因为只有10岁,不能理政,朝政由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辅政,号称女中尧舜的太皇太后张氏(仁宗张皇后)实际摄政,局面还算清明。

  三杨最后去世的是杨溥,死于1446年。而张太皇太后几年前就驾崩了,再没人管日渐长大却又亲近太监的朱祁镇了。而朱祁镇最信任的太监,无疑就是王振。王振不是从小入宫当太监的,之前是个秀才,可一直没考上功名。独木桥实在挤不进去,王振一狠心,进宫做了太监。

  明宣宗很喜欢生性狡黠的王振,慢慢提升他的级别。王振就和年幼的英宗在一起,这让英宗对王振有很大的心理依赖。这种依赖是家传的,英宗的宝贝儿子宪宗朱见深,也对年长自己19岁的宫女万贞儿有极大的心理依赖。三杨去世后,王振之于英宗的关系,有点类似唐末大太监田令孜与少年僖宗的关系,基本上就是家长的角色。这次英宗亲征,就是王振在背后怂恿的结果。

  北元有个顺宁王脱欢,臣服于明朝。本来没什么大问题,但到了1439年,脱欢的儿子也先继承父位后,兼并大漠诸部,对明朝构成了很大威胁。以明朝的综合实力,也先不敢过于放肆,毕竟北元的生活物资还需要与明朝贸易。事情坏在王振身上,王振没有满足也先多报的请赏数额,马匹贸易的价格也砍掉25%。

image.png

  有人会说,这事错不在王振,是也先不遵守规矩。这话表面上有道理,但在国家层面的“交易”中,没有是非曲直可讲的,只能讲利益。本来也先就就想机会挑衅明朝,如果理智些,可以满足他,但同时也要敲打他。王振当权,很多人不满,所以王振是愿意激怒北元,然后与之一战。战胜后,自己在朝中的威望就不会有人再质疑。王振为什么要英宗亲征,大致就是这个原因。他要立威,但自己当时威望还不够,只能领着英宗,挟天子以令诸侯。

  也先分兵四路进攻明朝,其中也先自己带主力进攻同为九边之一的大同。大同的明军惨败,几乎丢光了大同周边的城堡。王振发现了“商机”,这才有了英宗率50万军队亲征大同。很多大臣反对亲征,比如兵部侍郎于谦等人。而客观上,亲征问题不大,只要有个懂军事,至少能听进去劝谏的主事人就可。

  兵部尚书邝埜本来希望英宗大驾住进居庸关,居中调度,可保皇帝安全。王振急于立威,谁的话也听不进去,强行把英宗拉到了四面没着落的土木驿馆。水源被也先控制,明军为了争夺水源而内部厮打,也先乘机进攻。明军已失战机,被北元打得一败涂地。王振虽然被人打死,但英宗也成为了俘虏。要不是于谦力挽狂澜,立郕王朱祁钰为帝,稳定人心,打赢了京师保卫战,明朝早成了北宋第二。

  不过,土木堡败得太惨。作为明军精锐的京师三大营——神机营、五军营、三千营全部被歼,这导致了明朝在与北元的对峙中已明显不占优势,一百年后(1550年),北元的俺答汗又在京师城外耀武扬威,把嘉靖吓个半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