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尚且年幼,而刘娥的“垂帘听政”具体要怎么操作?

  刘娥开创了垂帘听政的先河,在她之前并没有这个先例。那么刘娥是如何垂帘听政的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宋代士人以史为鉴,唐朝因为后妃干政,导致朝政紊乱。宋朝的官员又怎能不惧怕有能力、有手段亦有经验的刘氏垂帘听政。所以,刘娥怎么听政就成了难题。

  而且大宋朝廷之前并没有后妃听政的先例。宋真宗死后,宋仁宗尚且年幼,必须要有辅政之人,养母刘娥因为之前已有介入朝政的经验,因此就成了最佳的人选。可是“垂帘听政”具体要怎么操作?

  刘娥面对着暂时由自己掌握的皇权,有着过去代掌真宗朝的经验,对她来说,或许并不算难以上手。然而,性别决定了她在面对外朝朝臣们时,会有诸多不便和困扰。这时候,能够自由地在朝堂及后宫间走动的宦官,便获得了在权力舞台活跃的可能性。但是这样宦官的权利是不是太大了呢?要知道,自古由于宦官干政,导致灭亡的朝代不少。要怎么避免宦官干政,这也就成了一个问题。

  雷允恭为宦官,作为可以出入禁中的入内内班院押班,在刘太后垂帘听政时候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他作为大臣与太后之间的“传声筒”,有结交大臣、交通内外的权宦其实,宦官是否可以大权在握,这取决于刘太后“军国大事权兼处理”的方式。

  由于刘娥是宋代第一位垂帘听政的太后,过去宋廷并没有相关案例来参考,所以在仪式、制度方面显得捉襟见肘。但政务不能不处理,所以在面对真宗去世休朝、大臣们几次上书请奏听政后,刘娥仍旧得展开她的垂帘听政。听政的方式要这么做呢,关于这一点,大臣们各自有不同的意见。

  王曾提出效仿东汉的模式,五天在承明殿上朝一次,皇帝坐在左侧,太后坐右侧,并垂帘于前,听取政务。

image.png

  而丁谓,他出于私心,希望自己能够独揽大权,把持朝政。所以提出皇帝仅每个月初一和十五日面见一次群臣,重要事务则让太后和皇帝直接召集宰辅执政大臣们决定,其他琐碎小事交由雷允恭传奏给刘太后,直接让太后处理。

  丁谓的建议,其实显示了皇太后的地位和权力凌驾在皇帝之上。因为皇帝参与的政务不多,小事基本都是太后决定。而大事皇帝又需要和太后及宰辅大臣们商讨,一个月面见大臣的次数也仅有两次而已。

  所以,王曾当时就不同意,他认为,如果按照丁谓的建议,宦官拥有的权力就太大了,两宫和执政宰辅间存在宦官这个“中间人”,之后会造成祸端。但丁谓不予理会。

  王曾就对刘太后上奏说:“宋王朝是太祖、太宗和先帝真宗的天下,而不是太后您的天下,为何要让皇帝和太后两边处理不同的天下政务?这不仅让皇帝与大臣们之间有所阻隔,而事情上奏的权柄交由宦官内侍,更是天下大乱的前兆。”

  然而,最后刘太后为了能够掌握更多政事,就选择了丁谓的建议。

  而在事实上,丁谓和雷允恭已经私下勾结。因此,丁谓拥有了比其他辅政大臣更大的权力,亦可先行得知政务机密。

  朝堂政务在决定太后如何垂帘听政之后展开:“三月庚寅,初御崇德殿听朝。皇太后设幄次于承明殿,垂帘以见辅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