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谋士出谋划策时,分上中下三策的原因是什么?
2021-04-06 10:54:53 韩龙 轲比能 秦朗 陈泰 陆抗

  对古代谋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今,最聪明的提建议方法,从来都不是直奔主题,而是提供多种备选方案,原因只有一个:在吃不准领导心思的情况下,最好别过早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以免给自己贴上喧宾夺主、替上级做决定的标签。

  更何况,由于双方所处位置的不同,谋士眼中的上策,放在领导的视角来看,大多不一定最佳。

  结合正反面的例子,咱们会有更直观的理解。

  当初商鞅秦孝公的套路,其实跟上中下三策有些类似。秦孝公发布的求贤令中,要求很简单:“能出奇计强秦”。商鞅闻讯赶来后,通过贿赂宠臣景监得到了被秦孝公面试的机会。

  但此时他面临着一个难题:秦孝公年纪轻轻、上任不久,其性格如何、喜欢哪种为政风格,估计秦国人都摸不清楚,更别提外来户商鞅了。如果贸贸然直接抛出自己激进的法家思路,轻则可能会被当场轰出去,重则也许会像公叔痤给秦惠王提的意见一样:“如果不能用他,就杀了他”。

  因此,出于稳妥起见,商鞅采用了循序渐进、逐步试探的办法。史书称,商鞅先后见了秦孝公四次,每次进献的方案都不一样:

image.png

  前两次,提的是“帝道”、“王道”,即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的礼乐、仁政,可以理解为儒家的观点。当时,这种理念虽没多少人真的使用,但由于“政治正确”、听起来比较冠冕堂皇,讲出来起码没什么道德风险。

  但秦孝公却听得呵欠连天:这些观点本身没啥问题,但要真的起效,起码得个百八十年,谁耗得下去啊?老生常谈、毫无新意,差评。完了他还把景监痛批一顿:你给我推荐的这是啥玩意儿!

  但商鞅反而窃喜。紧接着他提出了“霸道”,即春秋五霸称雄时常用的路子,这回秦孝公略有兴趣,但还是不过瘾:见效还是太慢了!

  这时商鞅才终于放下心来:眼前的这位年轻人,看来确实是一位没有陈腐思想束缚、锐意进取、极端务实的功利主义者,他这才终于祭出了自己的真实方案:见效快但却极端严苛、几乎惊世骇俗的全方位法家理念。

  最终结果我们都知道:秦孝公“大悦”,立即让商鞅参与处理国政,没多久委托他全权负责在秦国推行变法。

  其实,对于商鞅四次会见秦孝公这事,笔者高度怀疑是艺术加工手法,前两次既然已经很不满意,为啥秦孝公还愿意接连见第三、次面?在同一场会面中,连续扔出四种观点,这才更合乎情理。

  而直接抛出上中下三策的案例,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有两起。

  一是三国庞统刘备拟订的取益州之策:

  上策是挑选精兵、日夜兼程偷袭成都;

  中策是设计拿下扼守要地的杨怀、高沛,夺其兵马,其后稳步杀向成都;

image.png

  下策是退还白帝城,与荆州成掎角之势、慢慢磨死刘璋。

  其中,下策显然就是凑数的:既然已经打草惊蛇,还想跟占据地利的刘璋打消耗战?自寻死路;

  上策则属于军事冒险,攻城战向来不容易,何况要舍弃辎重、设备,轻兵突袭城坚壁固、大局稳定的成都?搞不好会被人包了饺子,后来刘备攻打雒县几乎耗时一年,就证明了这一点。刘备戎马一生,虽然无数次被人击败,但从未被击倒,靠的就是稳妥、务实的风格。

  因此,庞统之所以大费周章列出三种方案,实际上内心已经有了心仪的规划,只不过他不想让刘备误以为,自己是要教他做事。各种方案都有,运筹帷幄、拍板定夺的是领导您。

  另一起,就是李密给杨玄感拟订的造反路线图。

  公元613年,隋炀帝亲征高句丽,在黎阳监运物资的礼部尚书杨玄感趁机谋反,事先找来了自己平日里刻意结交的李密出谋划策。李密很快提出了上中下三种思路:

image.png

  上策,率兵北上,扼守隋朝远征军的退路,与高句丽前后夹击,逼迫杨广弹尽粮绝后举手投降;

  中策,关中四塞、易守难攻,物资富饶、自成一体,秦、汉以及北周都是依托这里兼并天下。因此,不如趁天子外出、直杀关中,而中原此时已动荡不安,失去根本的隋炀帝将毫无竞争力;

  下策,就近拿下东都洛阳。

  很显然,出自关陇贵族后裔的李密,本意就是中策,后来李渊太原起兵后,几乎完全采用了这一思路。但坑爹的杨玄感偏偏选了下策,他的小算盘是绑架东都朝廷官员的全家老小,胁迫众人站在他这一边。

  后来的走向证明,杨玄感给自己挖了个坑,眼看面临被各路平叛军队围剿,他才忙不迭的向关中进发,结果半路被人忽悠攻打弘农宫,最终被屈突通、宇文述、来护儿追上胖揍而死。

  看来,上中下三策的套路并不是随时都行得通,还要看自己面对的领导是谁。

  但如果不给领导多种备选方案、直接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可能是啥后果?这里有个大家熟悉的案例。

  官渡之战前,谋士田丰坚决反对袁绍南下与曹操决战,而是主张依靠绝对优势实力,以精兵袭扰之术,拖垮身处四战之地的曹操。

image.png

  他甚至还用这句话吓唬袁绍:“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於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即:你要是不听我的万全之策,反而冒险去决战,如果输了,世上可没有后悔药吃。

  我们姑且不说袁绍这人是不是真的很小气,实际上,面对部下这种几乎赤裸裸的威胁,没几个领导能忍气吞声。后面的结果咱们也知道了,袁绍在败回的路上说:“我没听田丰的话,果然输了,这家伙一定会嘲笑我。”于是,田丰卒。

  假如田丰不要那么耿直,也装模作样的提出上中下系列三策,全面罗列出各种方案的利弊,并且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设为中策,这样的话,即使袁绍还是选择了南下决战,即使最终还是输了,但田丰八成不可能有啥性命危险:我列所有可能、领导拍板决定,输了你好意思找我麻烦?

  从古到今,人性都一个样,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要体现出自己能把领导看透,更别试图去教领导做事。过于真实,也许不那么受欢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