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如何?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
2021-04-14 10:31:11 苏洵 苏辙 苏轼

  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苏轼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文学全才,诗、词、文、赋、书、画、美学、哲学都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度。他的散文创作不但富有诗情画意,蕴涵美学意味;而且说理精辟,也具有哲理深度。他的诗词作品,笔力雄健,领袖诗坛。他的书画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朝四大家”。游国恩等当代学者在编写《中国文学史》中持这样的观点:苏轼一生的文学创作“表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这当然要算历经千年后最准确、最公允的历史认定。

  清代学者赵翼评价他的诗歌,苏轼现存诗2700多首,不但是一位多产诗人,而且诗也写得特别好。苏轼的诗歌成就是多方面的,钱钟书却特别欣赏它“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还说,这是他“风格的大特色”。这里就让我们来欣赏他诗歌中的比喻吧—在中国古代,人们要么为了仕途,要么为了生计,谁不是席不暇暖,奔走不遑?有几个人能安守田园,坐看花开花谢,仰观云卷云舒?当年白居易就是把流浪的人生比作辞别根须的深秋的蓬草:“辞根散作九秋蓬。”文天祥则把它比作随风逐浪的水上浮萍:“身世浮沉雨打萍。”

image.png

  其实呢,“人生”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哪会有如许轻灵与飘逸?苏轼的认识就进了一层,他把“人生”比成一种复合型意象,请看这首诗:《和子由渑池怀旧》,是啊,“人生”像什么?它就像南来北往的鸿雁一样,姑勿论是到南方越冬,还是来北方生息,还不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族群的繁衍?哪里计较什么东西走向呢?可是,无论是北方白雪皑皑的高原,还是南方黄澄澄的泥土地,只要来到这里,总得留下自己的萍踪履迹……

  人们喜爱这样的比喻,因为它不但形象而贴切,而且富有哲理。所以积淀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来比喻生活的印痕。有人说,一个好的比喻照亮一首诗。也许正是因为这么生动鲜活的比喻,使这首小诗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力吧。如何才能描画出西湖暴风雨的全过程?苏轼凭借丰富的人生经验,从生活库存里搜集一些常见的事物来比喻,不但强化了诗歌的鲜明性,读起来也富有亲切感: 天幕上乌云密布,越来越黑,仿佛是哪路神仙正在奋笔疾书不小心偶然泼翻了墨汁似的。

image.png

  黑云快速地扩展着,眨眼间吞没了湖面。望望远处,还依稀露出几缕阳光,看来黑云还来不及控制住山头,一场瓢泼大雨迫不及待地倾泻下来。黄豆般雨粒越下越密,好像要使出浑身劲头狠狠地砸在湖面上、船篷上、船板上,叮叮咚咚,一派热烈的繁响。好像是谁用双硕大无朋的巨手撒下漫天银白的珍珠。这些小东西晶莹剔透,仿佛有了鲜活的生命。

  一个“乱”字,简直活画出它们都争先恐后地想挤到船上来的疯狂劲头。忽然,一阵大风猛地吹来,犹如摧枯拉朽,顷刻间,雨散云消;湖面上,安澜息浪,看看望湖楼下的江水,碧波粼粼,俨如湛湛长天……由于诗人巧用比喻,短短四句话,就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湖上暴风雨全息图。西湖,杭州山水中的熣灿明珠。多少诗人尽管如何图形写貌,总觉难以尽传西湖的韵味与风情。

  苏轼却妙不可言地遗貌取神,用空灵贴切的妙喻,使之拟人化,把西湖难以言传之美浓缩在尺幅之间,活脱脱地浮现在读者眼前:丽日晴空,波光激滟,可以欣赏西湖的美好风光;霏微细雨,山色空濛,更能领略它的奇特风景。不管天气怎么变化,西湖山水的美是改变不了的。西湖上的游人,谁不打心眼里喜爱它?我真想把它比成历史上的美女西施,如果是屏去铅粉后的“淡妆”,正表现出“清水出芙蓉”的天然倩姿;如果是经过重彩艳饰后的“浓抹”,更能显示出“倾国倾城”的靓丽风采。

image.png

  无论服饰怎么改变,也掩盖不了她的天生丽质。诗人这样的比喻,如果不是妙手偶得,当是慧心独悟!王文诰更是推崇备至,竟誉之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从此,西湖也被戴上“西子湖”的桂冠而享誉人寰,并流传千载!苏轼还常常用博喻的手法,如《百步洪二首其一》这首长诗里,仅4句话就用了7种动态型意象叠加在一起,比喻水流的湍急和水势的迅猛。这样的比喻,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你说,怎能不赢得读者的喜爱呢?

  苏轼的词作更是脍炙人口。无论是想象的浪漫、气势的恢宏和词风的豪放,不但在北宋词坛可以领袖群伦,就是在中国词史上也足以雄视千古!一代哲人诗笔健,雄文秀句荟樽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