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如何?他的诗歌有什么特色?
2021-04-14 10:50:47 韦应物 沈珍珠 唐代宗

  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韦应物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韦应物,长安人。出身世宦之家,曾祖父做过武则天朝的宰相。天宝十年(751)韦应物才14岁,还要算乳臭未干的黄口小儿,就以门第恩荫入仕,任三卫郎,跟随唐玄宗扈从游幸。也许是因为他任侠使气,放荡不羁的缘故,在安史之乱中又失去朝廷庇护,曾有一段日子,“憔悴被人欺”。到乾元二年(759),他22岁了,就读于太学,对少年时期的放浪生活深感悔悟。从此,改变志气,折节读节,屈己待人,谦虚好学,终于学有所成。

  代宗广德九年(763),安史之乱结束,他被任命为洛阳县丞;大历九年(774),升任为京兆府功曹;贞元七年(791),卸任后闲居苏州。寓居永定精舍。后来因为在苏州任上结束仕宦生涯,所以世称“韦苏州”。从政以来,他清正廉洁,律己甚严。有个雨天,他在郡衙里与众文士宴饮,曾写过一首诗,他觉得自己身居高位,不能使治下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为官一任,不能造福一方,这使他深感愧疚。

  他在《襄武馆游眺》诗中说:“仰恩惭政拙,念劳喜岁收。”尽管对民间丰收感到喜悦,可还是觉得自己施政不力,愧对一方。清代学者刘熙载说他“忧民之意如元道州”,说他像元结那样始终保持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在文学史上,韦应物是中唐前期著名诗人,白居易赞扬了他的诗。

image.png

  他曾写过一些诗讽刺豪门贵族奢华享乐、醉生梦死的生活,如《长安道》《贵游行》,也写过一些诗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艰辛,如《采玉行》《夏冰歌》。他写的《杂体五首》更痛斥过危害人民的贪官污吏,还有一些诗直陈胸臆,既表现出朋友间肝胆相照的真诚友谊,也袒露他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

  德宗建中四年(783),这年暮春,韦应物调任,与李儋分别后,李儋曾托人捎来问候;第二年春天,韦应物写这首诗答谢他。两人相逢和分别都时值春季,诗人之所以在开章两句中都用“花”来借代,无疑,用具体事物形象来指代抽象时空,容易唤起更多联想:是啊,一年前,花下樽前,朝朝聚首,该是何等欢乐与温馨;如今,花绽枝头,却人居两地,睹物思人,怎不令人惆怅? 于是,诗人向好友倾吐分别后心头的迷茫与郁结:一年来,朱泚叛乱,朝政日非,军阀嚣张,民生凋敝。“世事茫茫”,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都处在难以预料中。

  在这愁苦黯淡的春日,只能百无聊赖,无所作为,怎能不使人夜不成寐?接着,又向好友袒露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现实面前既然无能为力,自己又体弱多病,我本来想退隐田园,辞官归里;可是,一看到境内劳苦人民流离失所,自己领了国家的俸禄却一筹莫展就深感愧对,又怎么忍心引身而退、一走了之呢?真的是左右为难,进退维谷啊!朋友啊,我将何以为之?

image.png

  听说你要来看望我,诚挚的友情当然能给我深情的慰藉,抵足而谈也许使我受到更多的教益。我天天登上西楼向远方翘首眺望,已经几次月缺月圆了,你什么时候才能成行?我将扫榻以待!忧时伤世的爱国情愫,披肝沥胆的真诚友谊,流淌在字里行间。其实,韦应物更擅长抒发闲适襟怀,描摹自然风景。《滁州西涧》就是他的代表作。

  俯瞰涧边,春草茂密,可诗人不说“春草”,也不说“芳草却拈出一个“幽”字来形容它。也许是受氤氲水汽的滋润,茂密的春草翠绿欲滴,再经碧波一映衬,在黄昏暗淡的光景中,泛出一派逗人遐想的清幽吧!仰望山上,高树丛林,交柯蔽日,藤蔓披拂,古木参天。一个“深”字,足以昭示森林的浓密与深邃。这时候、传来几声黄鹂的啼唱,“鸟鸣山更幽”,更显出亘古洪荒般的幽静……

  耐人寻味的是,在这里,不见姹紫嫣红,也没有蜂歌蝶舞,“幽草”与“深树”成了西涧风光的主宰,也营构出清幽静谧的环境氛围。诗歌开章用“独怜”来领起,“怜”“爱”的意思,表达无以替代的喜爱,从而表示对此情有独钟,这不隐隐透出诗人对尔虞我诈喧嚣官场的厌倦,对静谧安恬的林泉生活的向往吗?暮春时候正是春潮上涨的季节,傍晚时分又下了一场透雨。

image.png

  “春潮带雨”,纵然不见洪流横溢,涧水毕竟涨了许多。这里本来就是荒郊野外,更何况时值傍晚,夜幕在徐徐降落,不但没有行人,连舟子也早就回家了,只有轻如一叶的小木船在涧中漂泊,一个“自”字,表现它在清水渌波中随流漂荡,自在横陈。在韦应物的诗作中,白居易最欣赏他的五言诗,说他的五言诗有一种独特风格,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使后来者难以为继。清代学者沈德潜也把他的五言诗与王维李白并举:“五言绝句,右丞(王维)之自然,太白(李白)之高妙,苏州(韦应物)之古澹,并入化机。”

  他认为这三家以各自不同的美学风格都臻于诗歌艺术造诣的极致。让我们先读这首五言诗《淮上喜会梁州故人》。诗题中的“故人”是谁?事隔千年,我们固然不得而知,品味诗章,“喜会”实在是全诗的重心和诗眼。阔别“十年”,时间跨度够漫长的;从湖北“江汉”到江苏准阴,空间也有了改变。既然时空都发生了这么大变化,诗人将驱遭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现“喜会”这一诗章主旨呢?

  韦应物妙不可言地运用“疏密结合”法。10年前,“江汉”初会,相逢必醉,尽欢而散;10年后,“准上”再会,时地虽殊,欢情不减。十年阔别,两人像“浮云”一样漂泊无依;岁月如“流水”般过了10年,漫漫10年间,多少悲欢离合,几多酸甜苦辣,“只字不提,如蜻蜓点水,惜墨如金,真可谓‘疏可走马”。这首小诗就是用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表现手法,把与故人相会的喜悦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image.png

  今天,诗人要从广陵(今江苏扬州),乘船回洛阳了,与朝夕相处的好友告别,凄凉的心境是可以理解的;使人不解的是:诗人的航船从广陵碇之后,在烟波浩渺的大江中溯流而上,向洛阳方向进发。照理说,广陵的景物已远远地被抛到航船的后边。广陵寺庙钟声的袅袅余音,靠空气传播或许还能依稀听见;可是在诗人的视野里为什么还会出现广陵城外朦胧的烟树呢?

  这不明明是告诉读者,诗人在航船上频频回首?诗章中不明说如何不忍离去,可是,那“踟蹰不忍去,欲去又回头”的依依不舍的眷恋深情,正是在广陵残钟烟树这些景物中款款传出。诗人的航船渐行渐远,人生多迕,世事难期,今朝分别,何处相逢,谁又说得清呢?为了给朋友送去深情的慰藉,也为了自我宽解,诗人想,有聚首,就有分离,这是题中应有之义,生活中哪里有不散的筵席?世上的一切事物本来就处于变化状态,就像这只小船那样,一经驶入江中,要么顺流而下,要么逆流而上,在波翻浪涌的大江中,你能让它停住不动吗?朋友,还是想开些吧!

  还有一首五言绝句《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乍一读,诗歌真“淡”得像一杯白开水。在一个暑气初消的清凉秋夜,诗人因为想念朋友,夜不能寐,在庭院里信步徜徉,徘徊咏唱!那位朋友邱丹正在临平山学道。这时候,空山岑寂,只有松子在悄无声息地降落。朋友是一个甘于淡泊、热爱自然的人,在这美好的秋夜,他一定深宵无寐,也在山林间散步吧。自己没有睡,也想到朋友没有睡,这是多么平淡的诗歌题材,可仔细一琢磨,却有含咀不尽的诗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