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宁古塔到底是什么地方 犯人听到为何如此害怕
2021-04-17 11:20:31 李臣典 南怀仁 钱沣 黎简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清朝宁古塔,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image.png

  在清宫戏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这样的场景。当大臣犯罪时,皇帝怒不可遏,恨不得将其凌迟处死。可是因为其他人求情,不得不放一条生路,皇帝还是余怒未消地说:“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此时,大臣非但没有捡回一条小命的庆幸,反而脸色为之一变,只是不得不下跪,山呼万岁,叩谢皇恩。

  很多人听说宁古塔,也就是由此而来的。那么,宁古塔到底是什么鬼地方,历史上真实存在吗,为什么清朝人听说之后,竟然如此害怕呢?

image.png

  宁古塔不是传说缥缈之地,它的位置十分明确,就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它也不是一座塔,而是清朝时的边关重镇。清朝入关之处,关外主要由盛京将军、宁古塔将军、黑龙江将军管理。宁古塔将军所辖范围为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宁古塔就是他的治所和驻地。

  只不过在康熙十五年时,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乌拉,留副都统镇守宁古塔。尽管如此,宁古塔一直是清代吉林三边之首,地位非常重要。东北各族向朝廷进贡礼品,也要从此处接收转运,可与盛京齐名。

  而且,宁古塔对于满族人来说,还有特殊的意义。相传,清皇族的远祖兄弟六个,曾居住于此。所以,满语数中“六”为宁古,“个”为塔,宁古塔就是“六个”的意思。

image.png

  既然是龙兴之地,那就应该是荣耀之地,为什么又变成了发配犯人的所在呢?这是因为,当地实在是太冷了。北方苦寒,当时取暖的方式比较单一,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生产力的提高,没有什么地方比宁古塔条件更适合了。

  要知道,唐宋时期,往往是将犯人发配到岭南,包括广东、广西、福建等地。随着几次人口迁徙,加上南方的开发,昔日烟瘴之地逐渐富裕,失去了惩戒的威慑力。反倒是以前的东北,又冷又穷,刚好适合。而且,朝廷并不能将这些要犯扔过去一走了之,必须将他们置于严密的监管之下。因此,自然条件恶劣又驻扎军队的宁古塔,当然成为了首选。

  另外,清廷向宁古塔发配犯人,还有更重要的意义。这些人到了宁古塔后,往往被脱掉光鲜亮丽的衣服,向普通百姓一样参加劳作,从客观上避免了宁古塔衰落破败。另一方面,清廷也要向老祖宗表达胜利者的战果,这就如同战时的献俘仪式一样。

image.png

  有清一朝,尤其是清朝文字狱最兴盛的那些年,发配到宁古塔的名人不计其数。其中就包括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吴兆骞,金圣叹家属,吕留良的家属等等。这些人的到来,带来了相对先进的思想文化,客观上也促进了宁古塔的发展。

  其实,用现代眼光来看,宁古塔除了冷一些,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恶劣。当地山林茂密,物产丰富,珍禽野兽数不胜数,人参遍地都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说的就是这个景象。

  然而,清朝官员们和他们的家属,为什么听到宁古塔就如此害怕呢。比如《研堂见闻杂记》中就记载,宁古塔简直就不是人呆的地方,流放者去了,往往在半路就被野兽吃了,饿昏过去的,甚至被当地人分而食之。

image.png

  这就非常滑稽,既然有那么多野兽,生态保持那么好,怎么还会人吃人。这些根本经不起推敲的传言,其实还是认知的问题。

  要知道,中国人安土重迁,对于流放本身就是谈虎色变的。再加上当时通信不发达,对于世界的认识有限,便将宁古塔想象为一个人间地狱,将其过分妖魔化了。即便是在清朝,宁古塔自然比不过京城的繁华,江南的秀美,但也不至于是有死无生的。

  比如说那些发配到宁古塔的人,其实都生活得还挺好。生老病死本来就是常态,古人寿命短,经过长途跋涉,身体折磨,心理压力,还能在宁古塔苟活一些日子,不能说是宁古塔风水太差吧?

image.png

  就拿清朝诗人吴兆骞举例,他因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受累,被发配到宁古塔,一样生活了二十二年,还写下了很多诗篇。受到纳兰性德等人帮助,返回京城三年之后,倒是不适应南边气候去世。

  另外,函可传授佛法,教农耕和商贾;杨越传播耕作,教人修建房屋;方拱乾著《宁古塔志》,吴振臣著《宁古塔纪略》,张缙彦著《宁古塔山水记》,杨宾著《柳边纪略》,都过得相对较好,并不像传言中那么恐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