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兰升官发财后,不肯救助家人、重振贾府的原因是什么

  你们知道贾兰升官发财后,不肯救助家人、重振贾府的原因是什么,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从李纨的判词里,我们可以知道,贾兰将来要“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做大官的。于是读者不免有个疑问:贾府败落的根本原因,是子弟不肖、人才凋敝。贾兰既然能做大官,为什么没有重新振兴贾府?为什么不肯救助落难的贾家人?

image.png

  李纨贾兰这对母子一向“省事”,说难听点就是自私。判词里还讽刺李纨不“积阴骘”,肯定做过缺德事。但是再缺德,也就是对落难的无辜者袖手旁观、不施援手,不可能主动去害人——不说道德品质,首先是她没害人的本事。

  李纨为什么不肯帮助落难之人?如果贾兰已经发达,救一个亲戚不过是一句话的事,他大概不会如此袖手旁观。不为道德情操,还图个好名声呢。不肯救助别人,是因为他们母子自己也很困难。

  贾府败落,是要被抄家的。覆巢之下,完有完卵。李纨母子不可能在抄家之前就搬出贾府去住,抄家时也有她们的份儿。古代抄家,哪可能那样文明,李纨母子的财产单独列出来、一分不动?

  李纨自己有一笔积蓄,是历年月例年例的累积。如果放在身边,不免在抄家过程中玉石俱焚:“两块金条在你眼前,你能告诉我哪一块是高尚的,哪一块是龌龊的?”抄家也是这样:白花花的银子放在贾府里,谁能说清哪些是犯罪所得,哪些是清白财富?

image.png

  我曾在《写李纨寡婶来到贾府有何作用?可能是八十回以后的重要线索!》一文中分析过,李婶母女常来常往,可能与李纨有过经济上的往来:李婶、李婶之弟这些亲戚,可能向李纨借贷过,到贾府败落之后,他们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如数奉还,成为李纨母子日后维持生计的基础。

  李纨不可能把所有积蓄都借出去。借出去的也未必全部能收回。所以母子二人,只是守着有数的财产,却要维持到贾兰能够谋生为止——贾兰读书也需要钱,考科举也不是马上就能考中的。

  所以,李纨才会硬着心肠见死不救。

  但是这些,是贾兰未发达之时。等到他发达了,有了财富地位,他为什么还不肯救助家人、重振贾府?

  经过这么多年,家人是已经“子孙流散”了,想救助也未必来得及。重振贾府呢?

  李纨的判词里还有这样一句:“昏惨惨黄泉路近”。从前研究者,多把这句解释为李纨早死:好容易熬到儿子出息了,自己大限来临,没享到老来福。

image.png

  但是这样一来,李纨的人生可算圆满:虽然丈夫早逝,却看着儿子升官发财,了却了一生心愿。既然如此,她又何必进入“薄命司”?

  判词里还有两句,是极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后人钦敬”。谁留下了“虚名儿”?李纨吗?她怎么会与“古来将相”相提并论?

  英年早逝、只留虚名的,不是李纨,而是贾兰。贾兰当上高官,不久就死了,留下李纨,像鲁迅《明天》里的单四嫂子一样,寡妇失去了唯一的儿子,不仅贫穷,而且毫无希望,人生格外悲惨。

  所以,作者说李纨应该“阴骘积儿孙”——把儿子贾兰的早逝,归因于李纨当初的见死不救、有损阴德。

  也所以,升官发财的贾兰没有救助家人、重振贾府——他自己已经死了,救助、重振又从何谈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