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科举制度是如何发展的?有什么弊端?
2021-05-14 10:16:50 猪八戒 冒襄 李贞丽 骆尚志

  说到古代的“高考”,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无数学子怀抱憧憬,肩负期待,带着自己的梦想走进考场。有人说,要是能穿越回古代就好了,就不用考试了。然而,古代也有高考,甚至比现代高考还要严格,那就是——科举制度,通过科举,文人们可以获得权力,进入官僚阶级,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场真正的改变命运的考试。

image.png

  01科举:古代“高考”

  关于科举制度的首创时间争议颇大,有汉朝隋朝唐朝三种说法,且各有依据,直到现在史学界仍没有确切的界定。一般认为,科举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成熟于明。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采用的最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参试人员的阶层和身份壁垒,吸引力许多出身寒门的学子,为王朝注入了优质的新鲜血液。

image.png

  无论科举制度是首创于哪个朝代,但不可否认的是,元朝给予了科举制度最严重的打击。从1234年蒙古灭金,到1314年元朝重开科举,科举被停止了八十年之久,这是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中断。元朝首届科举重开后,每三年举行一次,体现出了巨大的民族间的歧视和不平等差异。蒙古、色目人等贵族阶级试题难度低,考试数目少,却能取得更高的官职。而普通百姓中举后,政治前途极其有限,很难得到较高的官职。

  不公平的科举制度造成整个国家的政治不稳和巨大的民间怨气,因此有观点认为,朱元璋最终成功赶走元人、开创明朝,离不开儒生们的大力支持。

  02明朝科举的发展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重开科举,规定“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勿得与官”,但不久后他认为中举学子缺少真才实学,于是科举又被叫停长达十年之久。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朝廷宣布恢复科举制度。洪武十七年(1384年),《科举成式》颁布,制定了一套成型的科举法规,一直沿用了明朝此后的二百五十多年。明朝灭亡后,清朝大体上仿照了前朝的成例,逐渐形成了一个层次清晰、名目繁多、等级分明、条规严苛的人才选拔体系。

  与前朝相比,明朝科举具有考试体系完备、与学校结合、以八股文为格式、增加了武举等特点。在当时,必须是州府县学的生员和国子监的学生才能参加科举,所以平民要想进入仕宦阶级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先进学,再考试。即使出身贫寒,只要在科举中能考中,就可以走上仕途,实现阶级跨越,因此全国上下的读书人都以科举为最佳出路,“科举之外无出路,科举之外无人才”。

  03科举的弊端

  明朝的科举几乎可以说是吸引了全国的贤能有才之士,因此其考试规定之严苛也是前所未有的,检查、搜身,像防贼一样防止学生作弊。即使这样,为了那功名利禄,作弊者也不惜铤而走险,由此可见“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诱惑有多大了。

image.png

  明朝时虽然出现了“全民科举”的盛况,但它也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首先,八股文的考试内容严重束缚、压抑了人们的思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控制的现象,考生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只需要按照程式埋头做学问、苦读四书五经。同时,为了应对考试、符合考官的喜好,考生不得不极力揣摩考官心思,以做出符合要求的文章。因此明朝科举表面看起来盛极一时,然而事实上却严重影响了文化的发展。

  其次,科举导致当时的考生求学带有极大的功利性。在当时,即使出身贫苦的寒士,只要进入学校后,其地位就能高于庶民,若能取得功名,情况则会更如烈火烹油一般,拜访、寒暄、招婿,说是一步登天也不为过,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中就用穷秀才范进这一人物对此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此外,明清科举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可以说是近代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曾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四大发明等足以证明这一点,但是,自明朝开始的重文轻科技的风气使古代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大量有才华的文人把毕生的精力、时间、心思花费到研究八股文、经义、为官之道上,而同时期的部分西方国家已经开始由自然经济转向商品经济,走向全球完成殖民和原始资本积累,而这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认识到,依旧满足于看似花团锦簇的现状,所以有人说:“科举制度促成了中国在古代的先进,也注定了中国在近代的落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