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与“氏”分别是怎么发展的?秦国国君一脉的“氏”是怎样的?

  说到秦始皇,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举一个十分简单的事例。假设在原始社会里生活着两个家族,一个家族生活在森林里,另外一个家族生活在河边,生活在森林中的家族想要吃鱼,生活在河边的家族想要吃狍子,于是两个家族约定交换食物,到了接触的那一天做自我介绍,双方想了一下,于是住在森林的家族以“林”为称号,自称林X,而生活在河边的家族索性以“河”为称号,于是自称为河X,就这样两个家族都有了自己的专有称号,这种称号后来慢慢演化为两者的姓。

  原始社会随着时间变化最初进入的是母系社会,整个家族是以母亲为核心聚集在一起的,氏族也是以母系亲属为主,所以这个时候姓主要和母系始祖有关系,上古姓氏比如姬、姚、妫、姒、姜、嬴、姞、妘,嫪等姓都有“女”的部首偏旁,这很有可能是这一部分人拥有相同的母系祖先,这只是猜测。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社会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男人在社会生产中占有绝对性优势之后,姓也开始为男性所命名。

image.png

  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以父系先祖的居住地为姓,先秦典籍《国语 晋语》就记载:

  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这是很明显的以父系先祖的居住地为姓,这种方式也代表姓成为父系氏族的称呼和氏族成员的名称。

  但是另外一种情况也存在,那就是赐姓。这种事例还是很多。商人的始祖契因为帮助禹治水有功,当时的首领舜便赐姓给契,这个姓便是“子”。秦人的祖先大费因为辅佐舜训练鸟兽,所以被赐姓“赢”。这种时代的赐姓很可能是氏族社会进行分化,一个庞大的父系始祖开始分裂为若干个大氏族,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赐姓的情况。

  但是在周代,赐姓依旧在持续。比如诸侯国陈国的始祖陈胡公妫满,便是被周武王赐姓为“妫”,不过这种赐姓更多是政治意义,那就是作为舜的后裔妫满以赐姓的方式得到统治权,由此向周王室效忠。这种赐姓方式在后世还在继续,不过此时与先秦时代的赐姓区别很大,只是政治意义。比如汉朝刘邦就赐娄敬“刘”姓,赐项伯项氏族人“刘”姓。

  在“姓”发展的同时,“氏”也开始发展。当原始社会中一个家族组织的人口暴涨时,一个大家族底下又有各个小型大家族的时候,“姓”就不能满足生活需要,“氏”也就孕育而生,在这种情况下,“姓”作为整个氏族的对外称呼,而在氏族内部,“氏”作为各个家族的称呼,从某种意义上讲“氏”也在逐渐取代“姓”的作用。

  以上文生活在河边的氏族为例子。这个“河”姓氏族的人口假设原来只有10人,为了随着氏族的人口增长和生存需要,家族内部出现了分工:有人去捕鱼,有人打水,有人做房子。最后这个氏族人口发展到了1000人,氏族的人群为了方便区分氏族的家族,于是把专门捕鱼的家族称呼为捕鱼氏,打水的家族称呼为打水氏,做房子的家族为建筑氏。在《史记》也有案例:

  禹为姒姓,其後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

image.png

  先秦时期的“氏”的命名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以封国作为“氏”

  晋文公又名晋重,鲁僖公又名鲁申,卫文公又名卫武,蔡庄侯又名蔡甲午,郑文公又名郑捷,齐昭公又名齐潘,宋成公又名宋王臣。太子之中也有以国为“氏”的人存在,比如楚平王的太子建被叫做楚建,而女子以国为“氏”的人更加普遍,比如蔡姬、郑姬、徐赢等等。

  2.以采邑作为“氏”

  采邑又叫食邑,是古代君主、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以采邑作为“氏”在晋国比较普遍,晋国的卿大夫多以采邑作为“氏”,晋国公室的支脉韩氏便以“韩”为氏,传说是周文王后裔的魏氏便是以魏为“氏”,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人物士会,士会是祁姓,士氏,名会,字季。因被封于随、范,以邑为氏,又可以称呼为随会、范会。

  3.以先祖的“字”为“氏”

  这些人以都是列国的公族后裔,鲁国公族中的三桓。即孟孙、叔孙、季孙就是以先祖的庆父、叔牙、季友的伯、仲、叔、季的排行的字作为自己的“氏”,郑国的七穆,即驷氏、罕氏、国氏、良氏、印氏游氏丰氏,这些人是郑穆公的七个儿子的后裔,这些儿子的字分别是子罕、子驷、子丰、子游、子印、子国、子良。

  4.以官职为“氏”

  先秦时代大部分时候都是世卿世禄,一个官职便是父子相承,一个家族传承,所以一个官僚机构是掌握在一个家族手中的,所以这种制度下,官员的官名就变成了自己家族的“氏”,比如太史、太祝、太卜、太师这类官职各个国家都有,所以就有很多史氏祝氏卜氏师氏。这种思想在秦朝到西汉初年也比较常见,比如李斯也被《史记》的某些篇幅中称呼为丞相斯,司马迁也自称太史公

  5.以居住地为“氏”

  比如春秋时期鲁国就有东门氏齐顷公的后裔有一支叫做雍门氏,再比如南郭、北宫等等。

  6.以爵号、谥号、身份为“氏”

  三桓、七穆便是以谥号为称呼组建家族共同体,以爵主要是公,因为诸侯在本国都是以“公”为称呼,鲁国就有公父氏、公山氏。身份则是公子、公孙,王子,王孙。

  只有理解了先秦时期的“姓”、“氏”和“氏”的命名方式,我们才能够来观察秦国宗室的“氏”。

image.png

  判断秦国宗室是不是氏为赵,实际上这个问题很难解答,秦国的公族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公族的人口数量已经变得很大,这些人虽是赢姓,属于赢姓一族,但是公族各个分支的“氏”肯定有所不同。而且历史记载的秦国宗室人物,并没有见到多少人有“氏”。

  我依据历史文献记录的秦国宗室人物,以男女为别,收录如下:

  男性秦国公族:

  公孙枝(赢枝),生活在秦穆公时期,秦国公族。严君疾(赢疾)。秦孝公庶子,历经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代君主,他本人的家在渭阴乡樗里,故而樗里成为他的“氏”,而封地在蜀郡严道县,称号为严君,故而严君也是他的“氏”。秦昭襄王时期的高陵君公子悝(赢悝),封地后改封为邓、泾阳君公子芾(嬴芾),封地后改封为宛,事迹记载很少。公子挚(赢挚)、公子鍼(赢鍼),公子池(赢池)。秦惠文王之子蜀侯煇是一个有“氏”的公族,秦惠王文王灭亡蜀国之后,把自己的儿子公子煇封为蜀侯,于是公子煇便以蜀侯为氏,分别是蜀侯煇、蜀侯绾,此后蜀侯被废,成为郡县。始皇帝的儿子:公子扶苏、公子将闾、公子高

  秦国的宗室女子如下:

  文赢,秦穆公之女。文是晋文公的谥号,赢氏是女子的姓,属于春秋比较常见的贵族女子称呼。辰赢,秦穆公之女。辰是她本人的谥号,赢氏是女子的姓,也是春秋比较常见的贵族女子称呼。穆赢,秦国宗室之女,穆是她本人的谥号,赢氏是女子的姓。伯赢,秦哀公之女,伯应该是家族排行的字,赢氏是女子的姓。秦赢,晋幽公的夫人,这应该是以国名+姓的称呼。从秦国的公室的总体情况来看,以“赵”为氏的人很少,当然不能说没有,也许有但是没有见于历史记载。

image.png

  接下来我们可以看秦国公族的大宗秦国国君一脉的“氏”。

  第一,秦国国君作为秦国宗室的大宗,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情形,应该是以国为氏,也就是赢姓秦氏。在历史文献中也有记载。

  第一篇是《诅楚文》,按照史学家杨宽先生的考证是作于秦惠文王时期,内容是秦王祈求天神保佑秦国战胜楚国,在这篇文章中开头就是就有秦王自己的自称:

  有秦嗣王,敢用吉玉瑄璧,使其宗祝邵鼛布忠,告于丕显大神巫咸,以底楚王熊相之多罪。

  第二个是秦骃祷病玉版,这里开头也有秦王骃的自称:

  又(有)秦曾孙小子骃曰

  先秦古人多以“有”加在国名之前,曾孙即是孙之子以下的称呼,小子为谦称。

  第二,赢姓秦赵的分裂。

  秦人的始祖是蜚廉的长子恶来,赵人的始祖是蜚廉的次子季胜。两个族群本是一家,为商朝的贵族,周武王灭亡商朝之后,蜚廉的后裔相当于前朝的“余孽”,一开始并无地位。但是周穆王时期,季胜后裔造父以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被封在赵城(现山西洪洞县北赵城镇东北三里),所以蜚廉后裔应该以“赵”为氏。此时蜚廉后裔应该以赵父一族为大宗。

  不过这秦赵两只赢姓族群分布却不一样,与赵父同时代的秦人先祖大骆,大骆之子非子是居住在犬丘(一说是甘肃省甘肃省礼县城东13公里处的永兴乡、永坪乡境内,一说是咸阳),从地理上看,这两支族人明显分裂了,大骆作为臣子却越级与诸侯一级的申侯之女通婚生下了嫡子,名成。

  而非子是大骆次子,因为在犬丘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到秦地,作为周朝的附庸,此后非子一脉的族人恢复赢姓的祭祀,同时非子称号也变为秦赢,在这一时期,恶来后裔实际上是以秦为氏,与赵城的季胜后裔分裂了,非子的后裔基本上是以“秦”为“氏”。在《史记》出现的最初的三个秦国先祖分别为秦赢、秦侯秦仲

  实际上在秦始皇时期,有许多使臣和策士前来秦国游说,在这些人向秦始皇进言的时候,多次提及“赵氏”,最有名的当属《韩非子》。《韩非子》就多次提到“赵氏”:

  夫赵氏聚士卒,养从徒,欲赘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则诸侯必灭宗庙,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计也。今释赵之患,而攘内臣之韩,则天下明赵氏之计矣。

  赵氏破胆,荆人狐疑,必有忠计。荆人不动,魏不足患也,则诸侯可蚕食而尽,赵氏可得与敌矣。愿陛下幸察愚臣之计,无忽。

  如果秦国国君以赵为氏,韩非作为游说者,韩非定然不敢如此措辞。

image.png

  第三,秦始皇是不是赵正?

  按照上文提及氏的命名方式,秦始皇的生父异人在赵国充当人质,秦始皇本人出生于赵国邯郸,又在邯郸生活数年,按照先秦以居住地命名“氏”的习惯,秦始皇的氏可以被人称呼为赵,因为他居住地是赵国邯郸。但是按照当时的习俗,异人在赵国应当被称为秦异人,他的儿子也应该叫做秦政。

  当然我最认同的说法还是因为秦始皇在幼年时期为了躲避赵国的追捕,曾经把“赵”这个居住地或者母系的氏为自己的冠名,回到秦国之后,赵氏便被弃之不用。

  回到问题的本身,秦国宗室由于人口繁衍的庞大数量导致宗室的“氏”可能十分多,不过见于史料中的“赵”氏很少,秦国国君也不可能以“赵”为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