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只是一个西陲的诸侯国 楚国为什么打不过秦国

  很多人都不了解楚国和秦国,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耀眼的时期之一,军事上诸侯争霸,思想上百家争鸣,出现了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典故、成语以及诸多圣人先贤。这些圣人先贤们在各国之间到处奔波,企图让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实施,希望在这乱世之中找到一条将社会拉回正轨的方法。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利用这些人才对原有的政治制度进行削骨洗髓一般的改革,从原来上百个诸侯的局面逐渐兼并为只有数个强大国家,小诸侯要么依附、要么被兼并。其中最出名的就要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了。

  在最后的战国七雄当中,有一个诸侯国和其他诸侯国闲的格格不入,不论是哎文化风俗上还是政治制度都和中原诸国大不相同率,这就是熊姓的楚国。楚国在战国末期唯一一个能够与秦国相抗衡的国家,其疆域面积甚至是北方诸国面积的总和,但就是这么一个幅员辽阔的诸侯国,为什么打不过镇守西陲之地的秦国呢?

  一、蛮荒之地,有待开发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南方都是一片蛮荒之地,虽然在上古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河姆渡、良渚文化等诸多农业氏族社会的文化聚落,甚至比北方的半坡遗址还要早上一些,但局限于地理环境等因素,长江中下游乃至更南边的珠江流域始终都没有诞生国家形态,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国家政权。

image.png

  在夏商时期的农业虽然已经步入了青铜时代,单亲那个桐楠格毕竟还是比较贵重的金属,产量较低,并没有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大规模的普及,农民和奴隶使用的大部分农具还是石器甚至是骨器,耕作效率是十分低下的。并且不止是耕作效率低下,在对大自然的改造能力方面,也是十分有限的。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工具,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的上古农业社会,都是在进行着刀耕火种的农业生活,要想进行耕种,需要对一片荒地进行焚烧,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农业生产。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除了需要草木灰的肥力之外,焚烧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大规模的铲除杂草和树木。

image.png

  杂草和灌木还好说,参天大树即使是被大火烧灼之后,还是很难烧透,难以砍伐。早期先民们又是使用石斧、石钺去砍伐,砍伐效率慢不说,有些树木还砍不倒。北方还稍微好一点,地面相对干燥,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焚烧;南方湖沼湿地众多,很多原始森林的地面都潮湿异常,火可能都点不起来,更不要说去砍伐,开垦荒地了。

  先秦乃至上古时期的气候和现在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当时的北方地区尚属于亚热带气候,有着大象、鳄鱼、犀牛等动物的生存,南方就更不用说了。天气十分湿热,山林湖沼的瘴气十分严重,蛇虫虎豹等野生动物又多。再加上当时的医疗条件又差,一旦染上疾病或是被毒虫叮咬,很容易就会丧命。

image.png

  “江南地卑湿,人早夭。” ——司马迁《史记》

  人作为人类社会的主体,是古代农业社会生产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的生存尚且不能维持,就更不要说建立文明图谋天下了。所以在夏商时期,南方实际上是没有经历大规模的开发的,楚国空占有那么大的地盘,大部分还是山林湖沼泽等原始地形,很难转化为生产力和战斗力。

  反观我们的秦国呢?虽然在早期十倍分封在了如今甘肃地区的陇外之地,但在西周灭亡之后,纣王许诺秦国,关中盆地以及向西的领土,只要是秦国可以从犬戎手里夺过来就都是秦国的领土。于是秦国就顺理成章地继承了关中盆地的合法继承权,在周平王东迁之后的几百年里一边与犬戎作战,一边提升实力,将八百里秦川完全收入囊中。

image.png

  相比于待开发的楚国荒蛮之地,关中平原早在神话时期的黄帝时代乃至更早就被先民开发改造过了,后来作为周朝的发家之地,更是对关中平原的基础设施多有投资,所以关中平原不论是人口容量还是粮食产量,都远非楚国可比。

  除此之外,秦国还有一个祖传的手艺——驯马,要知道马可是古代战争中重要的战略资源,不论是粮草押运还是骑兵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兴衰都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秦人先祖自夏朝时期就开始驯马和驾驭马车,如今更是扼守西北重要的产马和养马地,马匹数量远非没有养马地的楚国可比。

image.png

  二、地势平坦,无险可守

  楚国在早期被分封在如今河南淅川的丹水下游,这个地方虽然算不上多么好的地盘,但对楚国这个早期的子爵诸侯国还是十分够用的。后来楚文王认为丹阳的地理位置不太好,尤其是在军事意义上十分脆弱,就将都城从丹阳整体搬迁到了郢都,使得楚国的王畿之地拥有了山水环绕、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

  这次迁都,再加上一些列的改革,使得楚国的势力大振,很快就吞并了南阳盆地内的各个小国,疆域就此一步步扩张膨胀。但不论是南阳盆地还是江淮平原,在地理方面还是有很多突破口的,楚国的地盘越大,国境线就更长,所需要的兵力就更多。上面我们也提到,楚国本来人就少,后勤不足,所以即使是楚国带甲百万,能投入到秦楚之战的战争中的兵力还是有限的。

image.png

  也是由于向南地区的大片蛮荒之地,使得楚国都城郢都的地理位置是非常偏向北方的,基本上只要攻破北边的鄢都,顺着汉水南下,楚国的核心区域几乎就是毫无保护地暴露在秦军的面前。国都破灭的话,一个国家的行政中心丧失,就很难对国境之内的兵力来进行自由地调动了。我竭彼盈,楚国的命运就相当危险了。

  反观那边的秦国呢,和楚国有一条长长的秦岭山脉相隔,即使是有着突破口武关,也是仅此一处,关中平原能够攻进去的潼关、萧关、大散关等重要关口,秦国又怎么可能不派大军驻守呢?关中平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地理单元,四面都有高原大山环抱,更是易守难攻,这也是后世很多朝代都选择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建都的原因。

image.png

  除了关中平原之外,秦国在后期发展起来之后,还以汉中为跳板,向西南的古蜀国进军,直接将四川盆地纳入了秦国的领土范围。四川盆地的收服,不仅仅是人力和生产力的补充,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楚国已经是被秦国领土从北面和西面半包围了。并且不论是关中还是四川盆地都是易守难攻的盆地地形,楚国在战争的地利方面完全陷入了被动。

  三、一盘散沙,无法凝聚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地主阶层逐渐走上历史舞台,逐渐取代原来的就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前面提到了楚国的经济基础实际上是落后于秦国甚至中原诸国的,地主阶层的力量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弱小。

image.png

  虽然有着吴起这样的不世之才来到楚国,帮助其进行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社会和政治改革,但最后却被奴隶主贵族势力反扑,致使改革失败。虽然后来的一些改革措施被保留,但旧的奴隶制社会残余还是十分严重,广袤的楚国大地看似幅员广阔,其实就是一盘散沙。

  为什么这样说呢?主要是楚国没有完全废除旧有的分封制度,照样的封邦建国,每个小诸侯、贵族都有着自己的土地和军队,楚王对国境之内的统治力相当有限。统治力的限制不仅仅表现在军队的调动能力,还有粮草的征收、政令的下达等等。楚国本就产量不足,再加上贵族们的层层盘剥,能收到楚国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更是有限,所以说是一盘散沙。

image.png

  相比于楚国的一盘散沙,秦国则是要凝聚很多,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旧贵族势力虽然仍也有反扑,但商鞅变法的举措都完整地继承了下来。除了一些富国强兵的举措之外,郡县制的施行更是让王权得到了大大的加强,中央集权也是从商鞅变法开始,使得最高统治者的政令可以到达每个郡县。

  结语:

  我们在这里只是讨论了楚国的一些缺点,并不是全盘否定出国的一些政策。出国的落败虽然有一些军事上的失误,但更多是战自身经济基础以及政治制度的落后导致的。用我们传统的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去审视秦楚之争,楚国是一个方面都不占,也难怪会落败。与其说楚国是被秦国打败的,不如说楚国是被社会变革的大浪潮打败的,楚国跟不上封建社会的发展,自然是要被优胜劣汰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